高职院校以教学改革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小峰
摘 要: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为了摆脱“低水平的高就业率”的人才培养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借助教学改革平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本文结合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实践,研究了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构建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开设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调整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到来与创新型国家出现而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潮,旨在解决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适应性,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及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创业能力就是创造事业的能力,凡是在各行各业工作岗位上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员都是创业者。创办企业是创业的重要形式,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更高级表现形式。创新意识培养是贯穿创业教育始终的本质要求。
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意见》的要求,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同样也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大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顺利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普遍面临着“低水平的高就业率”的尴尬境界。从现实角度上说,高职院校的高就业率背后往往是低水平就业,具体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工资、低专业对口率和高跳槽率。有人称这种状况为“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虽为戏言,但不无道理。这种现状的产生,与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和创业能力缺乏有关。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环境下,如果只能做重复而又简单的事情,又缺乏独立开拓的创新能力,其市场待遇未必会超越农民工的水平。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稳固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
二、高职院校以教学改革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目前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教学工作的推动,事倍功半。
目前,各高职院校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已经达成共识,但在认识上仍然存在一定误区,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是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把教务部门负责的教学工作排除在外。事实上,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满,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时间都是围绕课程展开的,在课堂里上课、在实训室进行实践实训、课后完成作业等,无一不是与教学有关。在此情况下,如果抛开教学工作来谈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教育实际的。当前,各高职院校均热衷于兴办各种类型的“学生创业园”,希望通过为学生提供创业场所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器”。学校的这种做法,是想借助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其初衷是对的。然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然而仅仅提供创业场所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平台。
正如上文所述,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可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紧依托教学工作,利用教学各个环节所能提供的契机,渗透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已不再适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向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工作上及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构建起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体系,并且在教学计划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都充分加以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一方面必须围绕教学工作进行,决不能舍本求末,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总之,教学改革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平台地位必须得到建立与保证,否则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会事倍功半,始终在高职教育的实际外徘徊。
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改革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商职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的理念,以教学为平台重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教师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强力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高职教育的所有课程都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每个教师都要注意寓创新创业教育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依然存在为数不少的理论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单调而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很差,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在此情况下,浙江商职院要求理论课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先于学生具备创新理念,并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观念,使学生在对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训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创新理念,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缺乏专业、科学的设计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很难通过实践教学得到渗透。
目前,浙江商职院通过两种实践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一,“走出去”,采用“校企联合”模式,在有资质的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真实情境的训练场地,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如信息技术学院就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培养了学生,选拔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驻该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业水平。其二,“请进来”,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在应用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彻创业教育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业与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创业就业打下基础。如艺术设计学院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工作室制”新教学模式,具有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工作坊式)特征,集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为一体,具有现场教学与创业教学特点,师生反映良好。
(三)改革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必须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创业和创新的理念和创业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在资源有限的创业阶段有效识别和筛选创业机会。
然而,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并未融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够明确。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安排散乱不一,课程名称更是五花八门,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
浙江商职院可以把创新创业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模块。围绕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学校开设了职业发展或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以及创新思维训练、市场开发、商务营销、职场礼仪等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学校还要求教师大量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充分展现出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新思维特点及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更具体、生动、有说服力,更能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把创新创业课程归口于学工部门,其课程授课教师也多安排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政人员)。相对而言,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缺乏实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时,经常会捉襟见肘,只能够照本宣科,草草应付了事,课程效果极差,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成为空话。因此,浙江商职院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安排上,一方面应尽量挑选专业实践知识和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支持其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专门编写了《大学生创业基础》教材。另一方面应多从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才队伍,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四)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保证。
浙江商职院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为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自2006年起学校积极进行了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园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入驻创业园的学生在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校此举在全国教育界反响强烈,成为许多高校参观学习的对象。
为调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教务处发文规定:学生进入创业园满6个月,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创业证书,并给予2个公共选修选修课学分的奖励。同时,为保证学生创业活动的延续性,学校经研究决定,学生可以用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园创业实践替代毕业实习环节,使得学生安心于自己的创业活动。
实践证明,浙江商职院借助教学改革平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得到了丰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年年都在98%左右。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吴微微,金瑾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3).
[3]张政文,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4]彭文博,尹明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
[5]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6]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7]章兢.实践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科规划2010年度课题(SCG431)相关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