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结兵

  摘 要: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其就业问题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分析目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理工科女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就业面临许多困难,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而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9年达到611万人,2010年达到创纪录的630万人,2009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48%左右。而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此引发的社会和谐乃至性别和谐问题不容忽视。在这庞大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并不享有男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许多用人单位不能对男生和女生一视同仁,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中直接打出“限招男生”的字样,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作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理工科女大学生已成为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使她们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由此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因此,准确把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经济社会改革中,进步与落后,希望与失望,机遇与危机的挑战面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就业危机产生的失衡心理。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是怀着很高的期望值走向社会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与社会中所得到的社会评价往往低于自我评价。于是,她们在心理上就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这种不平衡感给她们带来的首先不是对自我认识的重新把握,而是产生一系列走向社会的不适应,对未来感到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
  2.生理特征产生的畏难心理。
  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妨碍了女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样性。首先,女性体力弱,某些工作她们无力从事或效率不如男性;其次,女性面临“三M”障碍,这就是“Marriage”(结婚)、“Matemity”(生育)和“Movement”(改行)。由于结婚、生育、家庭责任等原因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频繁中断和总的工作时间较男性短,加之中断期间工作被他人所代替,而后专业被迫改行等因素,因而,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常常是同等条件的女生一定竞争不过男生,条件好的女生可能竞争不过差一些的男生。女大学生也由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怕竞争,怕担就业风险。
  3.价值观的困惑产生的依附心理。
  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直引人注目。女大学生尽管出于自强的心理肯于为自己的才能而奋斗,但内心深处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听从某种声音的暗示,而这种暗示常常会潜移默化地成为阻碍的力量。于是追求“功利”产生的依附心理,追求“安乐”产生的依附心理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时下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好老公,少花十年功”寻找富翁、款爷做就业之石或全职太太的心理,体现了部分女大学生对功利的价值取向。此外,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常常感到的是社会现实结构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型,甚至差距很大,而且在学校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定势、行为规范都受到了新的撞击。
  4.个人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畏惧心理。
  长期以来,社会强调女性应同时扮演好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期待女性应首先是“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性,其次是事业成功的知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只要职务升迁、专业晋升或发财致富,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人在取得了类似的成就之后,还要接受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家庭标准的衡量。当女性为了事业而忽视家庭时,就会遭受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指责,当二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压力常促使女性放弃事业而成全家庭。社会对女性的这种带有理想期待的、不公正、不易冲破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致使女大学生惧怕职业成功给家庭带来负面效应,这种“成功恐惧”的心理制约了她们职业发展的成功动机。
  5.长期被保护所产生的依赖心理。
  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普遍会产生依赖心理,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就业责任。这种等、靠的心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寄希望于家人帮她们谋取一份好工作,希望得到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从而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放弃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使她们彻头彻尾地变成依附者,不去了解就业信息,不懂求职技巧,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状态。
  二、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大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
  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2.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改变传统角色定位。
  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体行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大媒体和社会团体的宣传和监督,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性别公平、男女平等的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女性的“半边天”角色,打破“女子不如男”,“女人天生就是家庭主妇”的传统观念,鼓励让男人分担家务,带孩子,让女人挑战工程师、计算机、企业管理者等从前几乎由男人统治的职业。并可对此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如女工程师可享受优遇等。
  3.理工科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女性在语言能力、思维的缜密性、管理能力和忍耐力方面较之男性有着很明显的优势。理工科女大学生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明鉴自身价值,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就业或创业。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校配合,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女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契合,同时还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通过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素质训练、组织职业培训等途径,提高女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其次,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女大学生认清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早进行职业规划,适时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就业技巧、求职礼仪、求职心理健康、权益保护等内容的讲座,增强求职的信心。
  5.政府干预,营造良好的就业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政府在高度重视就业的前提下,首先,应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察力度与管理,减少或消除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适时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其次,分担企业录用女职工时所需的“自然附着成本”,完善支持女性就业的生育保障制度,减少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最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理工科女大学生因就业难,无法尽情演绎才智,释放自身的巨大能量,从而限制了与男性同等地承担社会重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一腾讯在2009年11月26日至2010年2月25日关于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Z].
  [2]冯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3]张祝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13):54.
  [4]刘芳,王进.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对策[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1).
  [5]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反就业歧视法》[N].中国青年报,2009-0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南京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研究及思考”。(课题编号:SGSY2009YBO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