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兴趣引领学生的语文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汉坤

  摘 要: 融洽的师生关系,教材趣味的挖掘,课堂教学艺术,学生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学习语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想使学生喜爱语文,乐于学习,提高成绩,首先应从激发兴趣开始。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 教材 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自己,使自己、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负担着比其他学科更为神圣更为重要的使命。虽然语文学习对人的成长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我们经常听到不少老师抱怨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积累少,知识面窄,在语文课上很难有所作为,学生成绩很难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信心,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我认为,语文的学习,语文成绩的提高,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立体的培养过程,应该以兴趣为引领,以兴趣促动机,引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如果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对语文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彼,知难而进,在时间和精力上不作计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具有巨大作用。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1.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像小学时候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逆反心理严重,“择师性”越来越明显。他们不但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而且会根据自己对教师的感情的疏密与否,对其所教学科产生喜恶的态度。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尽量在平时抽出时间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多培植感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的感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是一种催化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教师提出的要求容易为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情感效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愿望,由学生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立意新颖,生动有趣,题材多样。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的趣味因素,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全部在寓教于乐中得以体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启迪,变枯燥为乐趣。如学习散文《背影》,虽然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父亲的背影,但很少注意父亲背影的特征,更很少从中得到感悟和教育,这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父亲背影,用一段文字写下来,相互交流,然后再读课文,抓住文中人物背影描写最有特征的词句,感情饱满地反复朗诵,揣摩感悟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深切爱戴之情,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背影幻灯片,让学生在脑海中把抽象的文字化为生动深刻的立体画面,感受人物色彩和作者精妙的写法,既提高写作技巧,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提高阅读兴趣,一举多得。学习文言文时,师生互动,熟读成诵,感受到古文言简义丰、表达精炼、内容含蓄等特点,通过对素材内容的挖掘,通过不同形式的生动表达和品读,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逐渐达到“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视之如明霞散倚,讲之如独蚕抽丝”的境界。把原本枯燥的学习转变成美轮美奂的享受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学生定会兴趣倍增。
  3.抓住课堂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4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主要内容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的把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
  (1)开头设疑,引发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平淡无味的导语会让学生感觉课堂没什么吸引力,枯燥乏味。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思考的发端,是兴趣的源头。因此,在教授新课之前,教师要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用几句巧妙富有感染力、激发力的语言,引发学生对课文阅读的欲望,以及对探究新知识的神秘感,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从课外转移到课内,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当然,体裁的不同,内容的迥异,引入的方式和方法便有所不同,讲故事、讲典故、做实验、表演等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和欲望。
  (2)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或学生一味地死做,如一潭死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有些内容是学生当时不能及时掌握理解的,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地沟通,极易造成学生“夹生饭”的现象,导致学生不懂装懂,似是而非。如果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视学生掌握情况及反应状态,适时地开展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比赛、即兴表演、个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不仅让学生知识互补,思想共振,信息交流,及时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参与意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举多得的好事。
  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的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不、不、不,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的秘密,比如搞物理实验,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虽然话语不长,但足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要想让学生认真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