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可是,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学习,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上自己的课,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学习,才能高效的学习。
  兴趣  理解  正视  喜欢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2-0140-0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分数和考核。可是,孩子们的发展,又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孩子们要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唯有知识,才能滋养孩子的一生。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由于各不相同的原因,许多孩子进学校、进课堂都是无可奈何的顺从。那么,学习对于这部分孩子而言,就成了苦差事。他们根本不想进校门,就不愿意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愿学”呢?
  1.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们习惯性的,也是错误地认为孩子们以学生的身份来到学校,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是,我们忘记了,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個体来到学校。他们既有强烈的学习知识的愿望,也有与同学游戏、交往以及交流情感和信息的需要,还有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内心期盼,他们期望通过这些交往,丰富自己在学校的生活,也通过这些交往活动体验自我展示的自豪和喜悦之情。如果孩子们在学校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或者除了上课就是应付考试,他们必然会感到学校生活枯燥无味,学习的兴趣就会随之下降,学习效果也必然会事倍功半。因此,无论作为学校的管理层面还是作为班主任,或者是任课教师,都要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最大程度地丰富孩子的校园生活,还增强学校对孩子的吸引力。
  2.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面对一个班的孩子,其性格、特长等特点都是不相同的,而天赋也会相差很多,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十个指头不一般长”。可是,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度,学校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以及考试以后的成绩评比,都使得每位老师不得不对班级的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就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对一些天赋比较低的孩子是不太公平的。比如同样大的两个男孩子,一个天生聪颖,在学习上他并不特别刻苦,可考试成绩每次都很优异,故而没少得到老师的夸奖,而另一个孩子,他知道自己不是属于天生的聪明型的孩子,他也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于是每天晚睡早起,甚至舍不得出去痛快地玩一次,可是,就算这样,他的成绩依然每次都徘徊在60分上下。自然,他也没少被老师批评和冷眼相待。这个天赋不高的孩子,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之后没有取得预期的好成绩,再加上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委屈,学习也就没有了积极性。相反,如果我们平日多留心、发现这个孩子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尤其是他有了哪怕一丁点的进步时也要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他一定会“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更大的进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正视他们的差异,合理对待,正确对待,才能让孩子们愿意学习。
  3.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观念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于是“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就正常存在了。可是要让学生“愿学”,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老师仅仅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都是体现学生是主体的不错手段,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充分参与进来,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也才能变消极被动地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没有了压力,充满了兴趣,学习欲望才会被调动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各种能力、特长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是每一个孩子最“得意”的事,这样一次又一次体验小小的“得意”,使孩子们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甚至长大后的回忆中,课堂上的某个表现都是记忆犹新的。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愿意和更大程度地努力学习这门让他感到轻松快乐的课程。
  4.让学生喜欢你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明白和确信的一条真理,要让每个孩子切实喜欢一门课,全身心投入学习一门课,就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你。当学生喜欢你的时候,他们就会喜欢上你的课,期待上你的课,每一堂课才会有收获。
  (1)老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交流。一直以来,许多老师认为只有学生怕自己才会听话,但是,那种听话,只是表面的顺从,甚至有内心深处的反感。作为老师,只有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大朋友,时时处处关心孩子,发现孩子的点滴变化,多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谈心,分享他们的快乐,倾听、化解他们的苦恼。可是,放下架子不等于完全丢弃老师的尊严,这位大朋友是关心孩子的大朋友,是宽容孩子的大朋友,但也是宽严有度的大朋友,否则,放下架子就成了放任和放纵。
  (2)让自己的人格充满魅力。新时代的老师,让接触很多新事物的孩子仰头看你,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紧跟时代的知识,不至于让自己像个老古董;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更是孩子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主战场;也要学会幽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轻松一笑,不但消除紧张,消除疲惫,还会使学生觉得老师有亲和力,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学更高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3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