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数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美贞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每一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素养,都能获得最佳发展。这就特别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设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师生互动 做法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注重师生角色互换
打破常规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推广新课改已势在必行。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师生角色互换,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比如,对于难度小些的学习内容或题目,教师可让学生上台讲解。他们在讲解的同时,不仅可以锻炼胆量,激活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多种能力。特别是有些同学的习题讲解,能吸引住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引得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争相讲解,这样“一题多解”就出来了,思维也就打开了。经常这样让学生当老师,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非常高涨,学习兴趣就会非常浓厚,他们就会充分感受求知的快乐,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决策者。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从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得到启发,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课外走进生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数学与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和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后,我带领学生去学校东边复新河,要求学生设计如下测量方案:在河的西岸不过河测量河对岸的那棵最高的杨树的高度,河东岸两颗大树之间的距离,河坝前后两棵梧桐树之间的距离,以及在河两岸架桥的长度问题。先让学生在现场说出各种测量方案,再让他们回到教室后写出具体测量方案与求解思路,以及求解结果。这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寻求帮助,并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再比如现在热门的贷款买房、买车问题,怎样还贷才能更省钱,我把这个问题投影给学生,让学生想象成自己的事来解决。这样无形中就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了,同时也保持了与教材同步。
经常与教材同步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实际问题中逐步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实际应用能力。
3.全程激励学生,让其乐学
教师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要进行贯穿全过程的科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与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时,若发现预习得很好,我就说:“你预习得真好!”学生分析问题思路正确时,就说:“你的分析思路很正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若学生回答到位,就鼓励说:“你真善于思考!很好!”若回答不对,就说:“请坚持思考并适当改进思考的方法!相信你行!”或者说:“请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课外批改作业时,若学生书写工整规范,就写上:“很好,继续下去。”或“继续努力。”等;若因粗心出错,就批上:“细心一点,我相信你能行!”书写潦草就附上:“我相信你能写好!”批改试卷时,在试卷眉头上附上几句批语:“你真棒,继续努力!”“努力吧,相信自己会成功!”“你很聪明,相信努力定能成功!”等等。课外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就鼓励学生说:“开动你的大脑,想想这个问题该怎样来解决?”“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等等。学生解决得差不多时,就说:“请把你们刚才的设计回到教室后写成小论文!”“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共同解决,相信你们都行!”学生经常听到这些激励的话语,大大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信在师生互动的有效氛围下,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素养,都能获得最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03.
[2]数学通报,200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