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晓微
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原因之一是在现行的教材中,贴近现实生活、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旋律又新又美的歌曲、乐曲较少,绝大部分都是中外经典作品,而且政治色彩过于浓重(人教版的第十四册一开篇就是有关长征、革命的歌曲和乐曲),艺术技巧过于深奥(如人教版的第十四册的第二单元的非洲的灵感),学究气强,学生味弱,这就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造成课上得不到课外补的现象。
那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下面是我对这两个问题所做的思考。
从根本上讲,音乐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重视音乐教育教学,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上来,发挥音乐对人格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的积极作用;文化部门要发动专业和业余词曲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流行歌曲;出版部门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意社会效益,努力出版和制作适合青少年的优秀读物和影视、音像制品;还需要加强传媒的正确引导,重视正面的宣传、引导,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切实了解到音乐文化,使他们正确认识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广义的素质教育是指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具备全面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从而成为全方面的综合人才,才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可适当地更新中学音乐教材内容。而且我们必须承认,流行音乐代表了一种音乐风格,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面对流行音乐的思潮,可以试试二合为一“中庸”之道,在教材中吸纳一定数量的通俗音乐,还可以引进一些学生喜欢的“校园音乐”。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策略,加强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警惕和消除流行音乐带来的消极作用,使音乐课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新人的有用桥梁。当然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保证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安排教学活动。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音乐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有强烈感染力、震撼力的艺术佳作。
2.处于中学阶段的年龄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是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其次,教师应注重音乐教学策略,比如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1)德育与美育。“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
(3)传授与创造。作为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
(5)单一与综合。中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突出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的特点。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应该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当地的音乐,因为本地音乐的方言、曲调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更容易理解它的内涵,更容易喜欢和接受,这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观念到位,领导重视,再加上广大音乐教师的辛勤努力工作,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十分困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为音乐教师提供进修深造和民间采风的机会,丰富他们的阅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总之,当前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又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大的农村音乐教师也要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探寻一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