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智力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解决地理学科知识时空跨度大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我国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已明确要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结合给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运用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信息量大、知识开放性高的特点,既有大量的地图、示意图、地理数据需要学生记忆,又有许多自然现象、地理规律需要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既感兴趣又感到难学,地理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都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解读新课程、实施新课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多种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实现多层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地理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地理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地理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教学目标几乎成了全部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前提。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既定知识内容性目标的设计,而不强调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实现过程的设计。新课程持动态的地理观,这就要求教学要制定并实现多层次的目标。如除新课程确定的结果、过程和情感等目标外,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地理知识的能力等目标。通过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在重地理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学生有机会自己探索地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机地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构的各环节、要素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综合选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多种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活动。为此,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全面论证信息技术在支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教学目标中的作用。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动手活动方式结合起来,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如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的保护”一文中“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三大问题都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不少科学家对它们的观测研究一直在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也经常关注其变化,因此,在网络中,有关的资讯就极其丰富,不断更新,更有不计其数的相关专题专业网站,这样,教学可谓左右逢源。可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把某篇课文进行“修改”和“加工”,并转化为一个“虚拟网站”。请你根据自己关注的其中一个甚至其他的大气环境问题,与其他三两位同学结成“学习共同体”,在网上查找有关信息,建立小组主页,发布最新资讯,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结果,在师生共同操作下,原来的课文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但是面对“自己的课程”,我们却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满足,同时学生对“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也有了更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组织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达成多重课堂教学目标无疑是有效的。
二、找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切入点,设计真实学习情境。
新的地理教学观、学习观要求教师重视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学者认为,“现有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基本上是对‘以教学为焦点’的教学设计的改良,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教学设计应当选择‘以学习经验水平’为焦点,才能构建起面向信息时代的新体系。‘以学习经验水平’为焦点的教学设计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和学习类型”。另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有效用的。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附着带、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
技术的应用是情境化的,信息技术符合学生现实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如很多地理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亲身经历到,计算机提供的微型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获得正式地理概念(或思想)之前的地理现象的经验。当然,也要考虑技术的局限性,尤其要避免其对学生抽象地理概念形成的副作用。地理演进的漫长性与突发性、地理运动的空间性与复杂性,往往使地理知识的常规表现手法(板画、投影、幻灯)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甚至难以用实物进行模拟演示。而电脑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虚拟,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如大陆漂移、地壳变动的漫长过程可以在数分钟内形象展现,而火山爆发的瞬间状态可以缓慢地放“慢镜头”逼真地进行还原。另外,学生难以建立的地球、月球、太阳的空间关系概念,也可以在电脑虚拟化情境下逐步建立起来、清晰起来。
另外,课堂教学设计时也要注意,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水平的差异,对于技术(如计算机)创设的同一个学习情境,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弄清学生眼中的问题是什么,并根据他们的问题来设计真实学习情境,而不是教师眼中的问题。课堂教学中,不能被表面现象所左右,也不能对学生有更多的预先的假设,要通过提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和解释来接近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多种回答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活动会抓住不同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不同活动关系的联结上,尽可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学生)、利用各种情境(和学生知识有联系的)设计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体现地理学习本质。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事实上,这些也正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所需要的。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探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没有技术支持很难或不可能获得的学习体验。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个难点问题时,可选用一个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课件。由于其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模拟效果,可由学生自己输入数据,求出任意时间、任意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这样得出结论,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地理规律的思索,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地应用信息技术,但绝不是用技术化代替地理化的过程。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不能替代艰苦的学习和人脑精密的思考,它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重要的工具,是对地理化活动过程的一种强化。
四、发挥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作用,实现评价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多样功能。
评价不仅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步骤的决定都要以经验证据为依据。每一步导致新的决定,这些决定又成为下一步骤“输入”,而且每一步骤要针对来自下一步骤的“反馈”证据予以检验,以提供该系统效度的指标。
信息技术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解决了诸多难题。如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及分析功能使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实时而且准确;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自动跟踪、检测,进行专题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及时给出评估分析结果;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评价经过,以便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偏向是:重规则和程式,强调遵奉规则,描述性的结果、常规,标准参照的测验评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终结性的,关注的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能否达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准则。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实现多层次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中有些东西是只能显现或观察而不能量化的。因此,地理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以外,应该考虑更加多样化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如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等,对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创造等其他不易量化的高级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技术的先进使得对复杂学习表现的评价成为可能,因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思维可观察,并且可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显的优势,深入探究这一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积极寻找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具体模式,以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秦力.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2]杨光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3]陈澄.地理教学论,2001.3.
[4]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地理之我见.教育研究,20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