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授课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洁
摘 要: 创新教学及创新教法有了突破性发展,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分析了课堂授课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政工课 内容 节奏 效果
近几年创新教学及创新教法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学导式教学在各大学校都得到了充分应用,但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学懂知识、学会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谈谈学生在政工课授课中对内容、节奏和效果方面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目标启发
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百米赛跑的终点,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要让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的,而靠在长期的潜移默化渗透中慢慢达到,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或缺的,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就能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适当调整内容的主线,做到高低适度
主线是教师在授课时从授课内容中抽出的具有核心地位的主线条,高低则是指学生授课内容主线的高低,所谓高低适度是指主线要高于学生的知识层又不远离学生的知识结构,所选主线都适合所有学生。有的学生课后经常听到学生截然不同的反映,有的学生反映听得不够“解渴”,有的学生对所讲内容则理解不透。这里面有学生基础不平衡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授课中主线的高低把握得不好。把内容的主线定得过高,过于强调理论,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使学生不易接受,只表面了解,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讲不出新意,又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就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否把握好所讲授内容的主线是一堂课能否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比如在讲管理课时怎样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既让有基础的学生感受到主线就在自己的头上,又使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到主线的存在,自己稍一努力就能触摸到,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学生所讲内容与自己没差距不想学或差距太大不愿学。
三、媒体启发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三者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这个中介,让久远的历史重现,让学生觉得历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和遥远,从而化空洞的理论说教为活生生的历史画面,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借助音响、影像、语言将教学内容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官――接受信息――刺激大脑――唤起表象――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
四、准确把握授课节奏,做到快慢相宜
快与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它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之间的时间分配比率,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的速度调控。每一门课都有进度,每一堂课都需要掌握速度,速度过快容易使学生思维跟不上,消化不良。假设整堂课学生精神高度紧张,对讲授的内容来不及回味,势必影响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节奏过慢又会使学生过于放松,思想转移,失去兴趣,降低学习热情。一堂精彩的政工课要想吸引人,达到好的效果,必须使学生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做到有快有慢,快慢相宜,重点反复讲,难点细致分析,“热点”耐心引导,一般内容一带而过。一堂课中教师通过控制授课速度让学生感觉到既急又缓,既起又伏,既张又驰,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五、悬念启发
在评书中,在某些关键时刻说书人往往都会忽然收住话题,在听众最想知道接下来的内容时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吊听者的味口,使听者产生期待,用“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听者往下听。我们也可把这种方式用于教学,在教学中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乐学”的认知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情感启发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管理学课程。通过强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强化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如在讲班集体建设中班子团结时就可以运用情感启发的方式,放一些班级成员相互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影,和校友离别时一些感人的场面,使学生产生共鸣,认识班集体团结的重要性。
七、精心设计高潮点,达到互动共鸣
古人云:“唱曲这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听到有节奏的声音时,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肌肉,甚至整个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变化,从而处于兴奋状态。一堂课精彩的政工课最好选一至两个高潮点,因为高潮点是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动作、语言或是感情来升华内容达到共鸣的手段。特别是政工课的发展史中适当地使用高潮点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在一般情况下高潮点多出现在一堂课的3/4的位置,即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可用饱满的热情、有力的肢体语言、板书的形式调动学生,加深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印象,把一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讲课的目的。
总之,一堂成功课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突出授课环节,在授课中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又要从微观设计,既讲策略又讲艺术,既有个人讲述又有互动参与。一旦我们这样做了,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手段往往是复合交叉的,在教学时不必拘于一格,而应当灵活地加以综合利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