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爱云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正是新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但其核心功能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利用数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应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集体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会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教师可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事迹与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整体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要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联想、对比,注意解题的等价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