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樊月平

  摘 要: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本文根据体育的教育功能,以及体育活动对发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作用,探究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综述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导致人的心理疾病呈现出低年龄、高文化、高发生率的趋势。在高校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和心理异常表现,一些大学生因悲观、沮丧、抑郁、敌对等负面心理异常问题和行为紊乱而导致心理失衡。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而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征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身心健康;二是健全人格;三是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欠缺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耐挫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等。其主要原因与教育、教学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有直接关系。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情感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致因分析
  1.情境变迁产生的心理压力。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入学后的大学生,心理呈现理想化的特征。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的变化,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如生活自理,学习自主性强,都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2.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认可,需要理解,有交友的需求。但是,一些学生交际能力薄弱,交际方式欠妥,导致惧怕交际,与人沟通不主动,加上大学时期的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若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调整,压力不能及时释放,就会导致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这将最终导致心理上的疾患。
  四、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肢体活动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必须支配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改善和提高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长期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体在空间和时间感知能力得到发展,使本体感觉、触觉更加敏锐,对速度、高度判断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促进智力的发展。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
  体育活动与人体基本活动相比,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本质的区别,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需要,如,在足球练习中,带球进攻要观察队员的位置,注意的范围比较广,既要高速度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需要合理分配注意力。任何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情感,而一般的心理水平是无法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技需要。但是,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其原来的心理水平逐渐得到提高,即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心理水平的发展。
  3.体育活动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体育活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体育活动为人与人的接触、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产生亲近感、信任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淡化学习、生活带来的烦恼,减轻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趣味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活动能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予学生快乐和喜悦,它能降低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情感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和成熟,有利于促进情感的自我调节水平。
  5.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和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优良品质,从而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
  五、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现象
  通过体育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但是,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妨碍着学生的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重视,避免那些有碍学生心理水平健康发展行为的发生。
  1.歧视――对体育弱势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弱势生是那些对完成体育学习目标有难度的学生,一些教师对体育弱势生的态度和策略往往不够合理和关注度不够。
  (1)用剥夺、疏远、贬抑和随意支配等方式对待体育弱势学生。体育弱势生通常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在比赛、游戏等内容的教学时,体育弱势生通常不主动参与其中,这样就失去了学习和活动的机会。语言刺激和肢体、眼神歧视体育弱势生,是对体育弱势生自尊心的伤害,体育弱势生内心深处也同样充满着对教师鼓励与称赞的憧憬和期盼。
  (2)经常批评、指责,缺乏表扬、赞许、鼓励。对体育弱势生的成功、进步缺乏应有的肯定和评价。一些教师对体育弱势生的歧视是传统、固有的,歧视的行为以各种方式传递给体育弱势学生,使其自我评价标准受到影响。
  对学生的歧视行为,会造成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和上进心的缺失。学生因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会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同时学生会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出现逃避学习,逃避正常的交往的现象,习惯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
  2.过于重视――对体育优势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优势生通常受到教师的青睐。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度较高,学生得到表扬、鼓励最多,从学习目标看,这些学生的发展空间是最宽松的,但是,这些学生有时同样会痛苦、焦虑和无奈。
  (1)教师期望过高使学生自我评价标准过高,目标过高,因目标的实现受挫,便会产生焦虑、恐惧。研究表明,优秀学生比普通学生有更为严重的焦虑症,因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学生高得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瓦解个人的组织行为,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从而有可能助长学生偏执和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
  (2)因教师的过于重视,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个人的发展轨迹被扭曲和改变,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娴熟的动作技能,往往被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所利用。为了使学生出成绩,教师往往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并进行强化训练,这使学生的天性被扼杀,全面发展的机会被剥夺。
  六、结论与建议
  1.体育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端正自我意识。
  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合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体育活动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体育活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5.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理清增强体质与增进健康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实施体育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祖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10,1.
  [2]周学荣.大学体育理论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