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丽华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教学“重结果轻参与”的弊病验证了主体参与型数学学习的必要性,而新课程自身也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参与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自主探究”中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开发数学学习的思维和情感。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开展数学主体参与型学习的比较明确的可行的实施策略,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数学主体参与型学习策略和实施方法是应对教育体验性学习需求、解决教育尴尬现象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传统教育,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影响,教师讲的多,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程度低,特别在小学阶段课程重时间紧,教师常常是为抢进度,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支配下,课堂教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使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学习、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向学生教授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使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
3.学生自学能力不够,缺少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烈,往往造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吸引力,较枯燥呆板。
二、小学数学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策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探索性的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最能刺激学生好奇心的方法是设置“问题情境”。正如波利亚所说:“要使学生对数学真正产生兴趣,让学生从无感情的符号中获得真实生动的愉悦,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他强调教师应当把自己看成一个推销员,把数学知识推销给自己的学生。如果学生对你讲的问题不感兴趣,不愿花力气去研究,那么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改进推销方式,重新“包装”自己的产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旦在数学学习实践中被激发,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便成为一种需要。
(二)情感体验或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奇妙。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列为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并指出它“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势在必行。教师必须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培养,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自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之中。
(三)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是创新能力的萌芽与基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现象:总是单方面地强调学生必须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学生听懂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体验的状态。
案例:《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断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临了,小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妈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拿出这样的一份给了爷爷,爷爷吃到了这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它是多少个月饼?
生:爷爷吃到了一个月饼的1/4,是1/4个月饼。
师:剩下的3份月饼分别给了奶奶,爸爸和妈妈,他们三人吃了这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吃了多少个?
生:他们三人吃到了一个月饼的3/4,吃了3/4个月饼。
师:小明眼看着一个月饼被分完了,着急地跟妈妈说:“我也要吃与爷爷同样大的一块月饼”。请同学们想想,妈妈会怎样做呢?
生:再拿一个月饼。
师:拿一个多大的月饼?
生:拿一个与刚才同样大的月饼。
师:(课件演示)对!妈妈拿了一个与刚才同样大的月饼,照样平均分成4份,拿出这样的一份给了小明,这时全家人吃了的月饼相当于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吃了多少个?
生:全家人吃了的月饼相当于一个月饼的5/4,也就是吃了5/4个。
师:正在这时来了小明的四位小伙伴,妈妈准备给每位小客人也吃与小明同样大的一块月饼,够吗?怎么办呢?
生:再拿一个与刚才同样大的月饼,继续平均分成4份。
师:(课件演示)好,妈妈又拿了一个与刚才同样大的月饼,照样平均分成4份,分给每位小客人这样的一份。想想现在大家伙一共吃了的月饼相当于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吃了多少个?
生:大家伙吃了的月饼相当于一个月饼的9/4,吃了9/4个。
(四)创设成功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参与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记一记等活动多次实验,总结规律。以下是学生活动环节的片断。
师:任意的三条边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活动试验。
汇报。
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些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肯定有奥秘,这与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肯定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
师:请同学们再来做一做实验。
学生小组活动: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2,5,10;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做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这里,学生对知识的最终获取不是在教师的“灌输”之下得到的,而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通过个人的深刻“体验”得来的。问题开始有点难度,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启发,得出相应的方法,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写。对于写出了主要过程的学生,我大加赞赏,让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更积极的意义在于通过体验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体验学习的动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