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阳艳娥 姜梅珍
摘 要: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闯新路,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挖掘其潜力,焕发其热情,提升其素养,对消减教师职业倦怠、拓宽教师发展之路、增大课改成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 心理 原因 专业化 教学热情
我一直在职业教育领域工作,现在一所高职院校任教。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听到身边有一些同事抱怨说:“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是太调皮了,我都不想再管他们了!”听了这类抱怨的话,再想想我自己的课,其实也经常碰到学生调皮捣蛋的事情,但却从未觉得“不愿管”学生。这是什么缘故呢?
一个人若是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干久了,一般都会产生疲劳厌倦的情绪反应,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职业倦怠心理”。所谓的“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而一个教师因工作的需要,往往会长期教授同一门课程,这样势必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教师一旦有了“职业倦怠心理”,就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反应。
首先,该教师会情绪耗竭。其必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甚至会畏惧早晨去上班。
其次,该教师易形成人格缺失。其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存在消极态度,不闻不问,甚至有意回避学生。
最后,该教师降低成就感,认为教师职业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感,严重时甚至会让其放弃教师职业。
追根溯源,教师之所以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我认为,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社会上对教师群体的期望高、压力大。如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尊师重教”观念,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地位,促使人们关注教育、关注教师,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给教师们增加了压力,教师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符合“为人师表”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园丁”。另外,有些学生家长在平日里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并不紧密,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有点风吹草动的话,就大张旗鼓地责备学校和教师不善于教育管理……
二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层次不齐,加上独生子女多,他们平日在家中娇生惯养,往往不大懂得尊重他人,自尊心又强,所以也给教师的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如我院大一的新生,平均年龄一般在17至19岁之间,也有个别是20岁的;中专班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至17岁。而这种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处于“反叛期”,喜欢标新立异,喜欢用和老师唱反调来表现自己,因此就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满了矛盾:说轻了不管用,学生不当一回事;说重了吧,学生又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
三是教师自身的问题了。有的教师危机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不善于总结经验,不善于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还有的教师由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常常使自己陷于愤怒、忧虑之中……这就难免会产生倦怠心理了。
我认为,要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学生不刻意追求完美。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往往对学生存在一种追求完美的心理,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完美无缺,不出现一点失误。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但学生受不了,教师自己也会活得很累。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若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做,结果只能是吓跑学生,自己也累得半死,还不会有人称赞一声。所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该容忍学生偶然犯下的错误,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大可不必纠缠不休。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想举出我身边的一个例子:和我同办公室的一个女同事,经常对我说她的学生难管,我问她为什么?她给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所教的班级有个学生上课迟到了几分钟,她就问了一下原因,结果学生当众与她争执起来,弄得她整节课都心绪不宁,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在我看来,该同事就属于“刻意追求完美型”的人物。其实,学生上课迟到了几分钟算不上什么大事,只要他们能够赶来上课,就说明他们还是爱学习的。作为教师,我们完全没必要当即责问他:“为何迟到?”如果教师确实关心该学生,可以在下课后再私下询问他迟到的原因,这样既照顾了该学生的面子,又不影响自己和其他学生的情绪,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教师应培养一些文体方面的兴趣爱好。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多,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广了。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有一技之长,有的甚至还是多才多艺的。因此,如果一个教师在文体方面毫无兴趣的话,很难想象他能很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因为学生喜欢的东西教师却不感兴趣,又如何在师生之间找到共同的话题呢?
所以说,教师在努力钻研业务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些文体方面的兴趣爱好,必要时可用来吸引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文体方面的爱好特长来排遣烦闷,调适心理,正所谓一举两得。
第三,在工作中把教育目标化小。
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非一朝一夕能见成效。如果教师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太大,势必在短期内难出成绩,那样定会影响教师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缺乏,极易造成倦怠心理的产生。因此教师应学会把教育目标化小,小目标实现易、见效快,教师能常常体会到胜利的喜悦,自然也就增强了成就感。
关于这点,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已经做了实验:以所教班级为实验单位,以一月为期,在一个学期内分别训练学生完成学会互相帮助、自主学习、善于和别人交流等任务。结果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些目标基本上都已实现,而我也在这样的训练中感到其乐无穷,哪里还会有倦怠心理?
第四,在教学中不断变换方法,保持新鲜感。
前辈有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然教书是一门艺术,那它的生命力就源于创新。假如一个教师长年累月使用一套教案、一种授课模式的话,不要说学生受不了,就是教师自己也会觉得枯燥乏味以致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因此一个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同行学,甚至向学生学,以求不断改变教法,保持教学的新鲜感。人的天性都是好奇的,只要能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种新鲜感,教师必能满怀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而职业倦怠心理也就无由产生。
参考文献:
[1]罗树华,李洪珍主编.教师能力学(修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