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莉萍
摘 要: 作文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殊不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本文详细阐述了学生在观察、体验、锤炼生活中获得的写作灵感、迸发的智慧火花、具备的文字底蕴。
关键词: 观察 体验 生活 写作
小学三年级要开篇写作文了,提起作文,总是让老师焦虑,让孩子头疼。让写作由难变为不难甚至让学生感到快乐,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能代表的,也不是一个“希望”就能铺出坦途的。在寻寻觅觅中,蓦然回首,我发现如果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写作的内容,那么写作将不再是无米之炊,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灵感
生活单调、枯燥,是缺少写作材料的一个原因,但这并不是写作难的重要原因。重要的是学生不会观察,不会选材,以为没什么可写。实际上,这是坐在金矿上的叫花子――财富没有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观察、寻找写作的灵感。
1.将生活引入课堂,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生活经历,同学之间也相互熟悉了。某天,我正在办公室埋头批作业,忽听窗外有人叫:“耗子,耗子……”经询问,原来一个学生叫周昊,“耗子”是同学给他取的绰号。孩子的姓名,本都包含着父母深深的期望,不如让大家来写写姓名的故事。于是我让同学们回去采访一下父母,问问爸爸妈妈为什么给自己取这样一个名字。于是,一个个姓名的故事就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
2.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他们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时刻做个有心人,把所见、所思、所感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这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
武进是一个有山有水的江南古镇,而且有“水果之乡”的美称。我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走一走、看一看,大胆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翻开学生的日记本,有《我和爸爸去爬山》、《洛阳的水蜜桃真好吃》,有《参观葡萄园》、《黄花蜜梨》,还有《惹人喜爱的石榴》等。
因为观察,学生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瞬间,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表,激发了写作的兴趣。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写作教学返朴归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空间,唤起学生写作的灵感。
二、体验生活,迸发智慧火花
“最直观的才是最生动的,体验过的才是最深刻的”。所以,我相信只要给每个学生找到合适的体验岗位,他们就一定能在这个岗位扮演好角色,获得全新感受,迸发智慧的火花,写出真情实感。
1.创设生活化情境,体验生活。现在的学生接触面比较广泛,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商店,吃大排档,上理发店,做小客人……这些经历背后必定有不少亲身体验和感受,而学生缺少的是再现情景的能力。这时就需要老师当一回导演,加上一点引导与点拨,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经历的场景,通过谈一谈、学一学、演一演,让写作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必定能使枯燥的写作课显现出一派生机。下面是一位小朋友在表演之后写下的一段关于上大排档的对话:
我:(非常有礼貌地)欢迎光临,您请坐,您想吃些什么?
客:你这儿有些什么好吃的?能为我介绍一下吗?
我:(笑嘻嘻地)我这儿有面条、饺子、蛋炒饭,样样好吃,你喜欢哪一样?
客:(咂咂嘴,一脸向往地)那就给我来一碗面条吧,多放点肉丝啊!
我:好,请稍等一会儿,马上就来。
客:(学生表演吃面条)(狼吞虎咽地吃,口齿不清地说)呜,你们这儿的面条真好吃。
我:欢迎你经常来这儿品尝。
……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进行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因此,只有教师把写作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理解生活、表达生活。
2.开展丰富的活动,感受生活。现在的孩子很少动手做家务,因此较难体会家务活中的苦乐滋味。在综合课上,我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洗一块手帕、一双袜子,自己动手做一个沙包等活动。有学生在体验日记中写道:“我把晾干的手帕叠好,放在手心,闻了又闻,哇,真香啊!我觉得劳动真快乐。”也有学生在体验日记中写道:“……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做好。”有的学生在《做沙包》中写:“我把穿好的针线,打上结,开始缝第一条边,‘哎哟’,我叫了一声,怎么回事?原来是针扎了我的手指头了。我用手捂住,一个劲儿地吹,同桌见了我这狼狈样,不禁哈哈大笑。有了这次教训,第二条边我细心地、仔细地、小心地一针针缝,缝好后,灌入红豆,哈哈,快大功告成了。我把剩下的一条边缝好,这条可比那两条边的针脚整齐了。最后打上结,把线剪断,沙包做成了。虽然我的沙包比不上别人的月亮沙包、小鱼沙包漂亮,但它是我辛勤劳动的成果,欣赏着它,心里还是甜滋滋的,因为我又学会了一项新本领。”还有学生在《当一天农民》的体验日记中写道:“看到爸爸累得腰都弯了,我很难过,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创造出先进的机器来,不再让爸爸这么辛苦。”这个孩子不仅体验了农民的艰辛,而且激发了运用科技种田的意识。反复读着他写下的这几句话,我仿佛看到了收获的希望……
三、锤炼生活,打造文学底蕴
生活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学生在生活的锤炼中不断成长。写作的内容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
1.借鉴生活“范例”,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写作可资借鉴的“范例”,给学生练习写作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搭起了一座新平台。学生获得了感性经验后,有了想说的欲望,教师应适当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乐写,让他们畅所欲言,可以是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电视上的、书报上的,家里的、学校的、社会上的,正面的、反面的……每天的“快乐十分钟”,我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说的说给小组成员听,至少说一件事情。这时我鼓励学生迅速把刚才自己说的写下来,如果觉得自己说的没有什么意思,就可以选择别人的话题,即把听到的印象最深的写下来。写的时候,一定要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要尽量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自己的内心活动等。
2.巧妙设计,搭建写作的平台。学习了诗歌,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有了一种“要是我也能写出这么美的诗歌该多好啊”的向往,对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于是我鼓励学生也来做回小诗人。学习了《老师,你好》这首诗歌,如何让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当一回小诗人的成功与快乐呢?我给学生提供了仿写的模式: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蓝天,
我就是白云,
在您宽阔的胸怀畅游!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安全的港湾,
我就是……
在您……
老师,我想对您说,
……
这种填空式的练习,既突破了难点,又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减轻了教师批改的负担,又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心,可容纳世间的万事万物,可装下人间的千情万意,有着丰富的蕴藏。如何让学生把这些充满色彩、带着芬芳、含着浓浓情意的生活从心中走到手上,落在本子上,找出心、手相连的捷径,我想这正是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孜孜以求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