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隐喻现象看大学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党文霞 曹远家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手段。不同民族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形成对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成为可能,而隐喻也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本文旨在探讨隐喻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以隐喻为基础,进行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
  关键词: 隐喻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是一种认知教学即“应试教学”。一方面,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传授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学生把大量精力用于识记词汇、句型和语法规则上,而很少利用课余时间汲取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是复杂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受各种因素影响。英语教学又是双语并进的双边教育活动,更加受到中西方文化因素的复杂影响。如果教学中不重视文化内容,学生就不能掌握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交际规则等,从而造成交际障碍。
  二、隐喻理论及其功能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其中meta意为beyond,change,而pher则表示carry。隐喻的基本作用就是把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2)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认识、研究隐喻,并提出了一系列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Lak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 We Live By,其中提出了概念隐喻,即指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一种经过归纳的、反映事物本质的隐喻表达句式,是跨概念域的整体映射。从而使我们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现象,其功能可以从心理学、语言系统和修辞学等多角度来阐释。所以它具有认知功能、语言学功能和修辞功能,三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1)认知功能:隐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原则,是人以隐喻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知觉、理解的产物。许多文化现象是以隐喻的方式联系起来的。研究者发现通过解释和使用隐喻可以扩展人们理性思维的能力。(2)语言学功能:“导致语言变化的触媒是隐喻”,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隐喻,即利用事物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认知投射或映射。胡壮麟先生总结说:“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3)修辞功能:隐喻极富表现力,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复杂的思想,能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能够增强语言的创造性、新颖性和艺术性。通过隐喻的延伸,我们的语言能力获得提高。
  三、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隐喻与文化具有互动关系,隐喻具有文化性,因为隐喻的基础是体验,同时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又将某些成分反馈到文化世界中。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认知网络,它超越个人的大脑,进入文化的世界中。人可以通过隐喻来学习文化,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同时,隐喻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有些隐喻被放弃,有些则比以往更具有生命力。隐喻不仅深深植根于人的体验中,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而且是经历或者体验本身。许多重要概念都来源于我们的切身经历和体验,而在这些体验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反过来又为我们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提供了基础。
  四、隐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教学应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已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者的共识。而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将学习者带入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交际世界中。因此,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隐喻植根于人们对文化世界的体验,并用具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反过来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认识。隐喻研究可以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透视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的使用上有显著差异。因而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目前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1.重视文化内涵教学,注意目的语与母语隐喻的不同。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隐喻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人类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种种相似之处,尽管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有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如蛇(snake)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危险、邪恶、狠毒”之意,猪(pig)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懒惰、愚笨、嘴馋”等贬义。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并不能排除不同语言的差异性。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预定性。例如不同语言群体赋予颜色以不同的比喻意义。在英语中green使人联想到“大自然、天然纯洁”,如green hand(生手),green as grass(幼稚,无经验的),但汉语中却没有此意。
  2.把隐喻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教授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教授文化。除了向学生作必要的语言分析以外,教师还要将隐喻置于语境中进行教学。将隐喻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的实际用法。
  3.帮助学生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自觉地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发现和整理深层的文化内容,培养其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Littermore(1998)提出,隐喻能力是一种松散性类推和发散性思维的心理过程,隐喻类推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发散思维、想象找出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对比分析,学会正确对待异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本文通过对隐喻及隐喻与文化的关系的阐释说明,提出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学习文化知识,从而有效地掌握语言的实际用法。
  
  参考文献:
  [1]Byram,M.&Risarger,K.Language Teachers.Politics and Cultur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9.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马清华.隐喻意义的取向与文化认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6]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
  [7]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华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