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梁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爱因斯坦曾描述过想象的重要性:“想象力比人类任何知识都重要。”科学家的假设、艺术家的创作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不仅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而且成为学生走入社会的一种生存技能。
音乐艺术的特点表明:这门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广阔的想象、创造空间。它让学生在自由、积极、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直觉、主动地感受音乐,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有选择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再造想象,激发自己动手创造音乐的兴趣,从而获得整体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能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教学活动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获得这两种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在于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充分融入音乐的意境中感受音乐美。它通过音响信号刺激审美主体,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回忆,并丰富审美表象,获得类似或相关的生活体验,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这样一个感知音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乐曲的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音乐欣赏中联想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审美主体对音乐的联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在大脑中贮存大量的信息的基础上,当接触音乐时,才能及时准确地提取相应的联想信号。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这就需要建立和充实联想的信息库。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让他们认识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接触到具体、生动的客观事物,产生情感体验;通过学习,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这样有助于扩大和深化学生的认识领域,发展音乐联想的能力。
二、丰富的音乐表象积累
对音乐的联想首先必须懂音乐语言,需要有大量的音乐表象储备。音乐语言是由各种音乐要素组成的,如音高、音程、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节拍、速度、力度等。一般来讲,一种要素在一首音乐(歌曲)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但它有时能单独表现某种事物,被人们认为是音乐表象。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鸣,等等。另外,在一首歌曲中,主题鲜明生动的歌词为欣赏者提供了人、情、景、物等方面的音乐形象“物质”,也有助于激发欣赏者获得音乐美感,使之音乐思维形象化。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学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一定数量的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特别是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有情景、有情节、有文字解说的标题音乐或约定俗成的曲调,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应的联想。如,听到《茉莉花》,就好像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听到唢呐曲《百鸟朝凤》,就联想到布谷鸟、鹅鸪、公鸡的啼鸣,等等。
三、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因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2.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3.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音乐教学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课堂,把握好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的基础与途径,能够培养学生属于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音乐知识、艺术技能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音乐欣赏课充分发挥其原本之价值,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