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娟娟

  摘 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和社会主导文化一样,产生巨大的能量。本文从校园的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发展角度及和谐校园对学校体育的需求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加强对整体体育的开展,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学校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学校作为发展文化、培养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因此,注重构建和谐校园日益重要。和谐校园并非是“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而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代的文化发展和内在民族精神建设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内在文化和外在文化的重要体现,如何搞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
  1.学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内外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价值核心的一种群体文化,特指一种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校园生存群体生活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及习惯的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其它任何专业课程无法比拟的。学校校园体育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以学生为主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体育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等),是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技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
  2.学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校园文化的特征,其价值核心与价值取向与校园文化所依托的价值体系相同,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学校体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使校园得以净化。
  体育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的范围是校园的师生,其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对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起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和引导作用,它能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学生,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学生,汇聚到共同的体育理想和共同的体育价值观下,实现校园矛盾的缓和和协调。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受复杂因素和利益驱动,这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在学生活动中,以公平合理为竞争原则,不弄虚作假,不徇私舞弊,一切活动都追求公正、公平、公开的体育风格,这对学生、教师都有积极影响,能培养广大师生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对净化校园有积极作用。
  2.2体育文化促进师生的健康和安全的和谐。
  1989年,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了“新学力观”教学指导原理,其中的体育大纲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我教育能力对“终身体育”的要求,对“提高体力”提出了“自我身心锻炼”,对“理解安全健康”提出了“自主健康生活和态度”,通过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形成探索式的学习方式。20多年来,日本通过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明显提高了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和竞争意识。
  “体育是人类文明的火种”,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而且要有强大的体育实力。当今世界体育文化已成为主题,时下各种竞技体育的比赛,新式体育项目的出现,体育文化的大众化、先进化、多样化、和谐化更加凸显一个国家的民族整体实力。同样,体育文化要和谐发展,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要提高,必先从体育锻炼入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有健全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充满生机的活力,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学生体能的上升,身体的健康,心理素质的稳健,安全意识的提高,团体和集体荣誉的增强,师生之间的融洽,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等可通过丰富体育竞技的比赛、多彩体育文化联谊活动的开展来加以渗透,从而提高校园的体育文化质量。
  3.转学校体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3.1体育的本质决定了学校体育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价值。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实践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客观物质活动。人有生存、享受和发展三种基本需要,体育即属于人为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一类实践。它是“一种身体文化现象”,它所创造的乃是“身体运动本身内在的价值,人们从事体育就是为了追求身体运动本身给予人的快感和美感,以及自身运动的各种体验和对人的身体、心理的积极改造”[2]。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体育是人们为娱乐享受和促进身心健全发展而创造的,以自觉意识支配的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并使之臻于完善的实践”[3]。
  作为个体的人,为实现其自身的存在,都必须进行或少或多的体力或身体运动,因而人都有肉体活动的感性体验。这种共同的感性体验就成为人类对身体运动中包含的积极作用和美的价值认同的共同的心理基础。所以体育实践具有目的与手段的同一性。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同样具有这一属性,即人们一方面把身体运动作为对自身进行改造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追求身体运动本身对人的积极作用和美的价值,这必然决定了学校体育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价值。
  3.2学校体育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对建设和谐校园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其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点,以及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教育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与体育的结合部,现代大学体育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和重点,而且是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健身、教育、启智、情感发展、群育、美育、娱乐、竞技等功能,无时无处不在积极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例如在把校园建设成学生公平竞争的平台、校园不同群体的融合、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校园人际关系等方面,学校体育都在充分发挥着它的促进作用。
  3.3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人格健全。
  体育文化的竞争性、礼仪性和技艺性的特点,使体育成为传播人生价值观的理想载体,能激发学生爱国、爱集体的热情,振奋学生的精神。班团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文化演讲活动的增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和条件,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被赋予各自不同的角色并使之为集体服务,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发挥,潜能得以挖掘,在无形中规范了集体行为,教育了每位学生,培养了群体意识,使个体与集体联系紧密,促进了校园和谐文化发展。
  3.4发挥体育文化的作用可使校园文化更具凝聚力。
  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内在的精神蕴深意长。它是学校生存、发展、前进重要的精神力量,能唤起广大学生成长的欲望,挑战的信心,促使学生自觉努力。正因为有了健全的体育文化,丰富的统一竞技活动,团结奋进的体育精神校园文化才获得了广大师生的支持。这种共识和追求,有利于排斥有悖于体育文化的离心情绪,形成校园主体对体育文化共同拥有的责任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增强体育文化的凝聚力,强化体育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共进性。
  构建和谐校园,要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来促进,体育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身心健康等均依赖体育文化的加强和健康发展。和谐校园要得以发展,当先发挥体育文化的时代性、竞争性、先进性。未来社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社会,竞争激烈,需要大批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只有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4.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4.1建设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校园体育精神反映着深层的体育理念,它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等,具有较强的渗透力,浸润在整个高校校园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首先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只有方向明确,才能结合实际,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特色。其次,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由于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再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等差异,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传统和特色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渗透力。再次,要坚持德育为首,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中。最后,利用各宣传媒体进行氛围渲染。可以利用展板、黑板报等在学校建立固定的“体育健康宣传栏”,设置学校运动队历史与成绩介绍、健康知识宣传、校(班)运动队取得的成绩和人物简介、当今新兴体育项目简介、体育图片展、学生体育作品展等,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使其成为学生自己体育学习与交流的园地。
  4.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的包括学校颁布实施的涉及体育教学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这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反映出高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但在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维护高校正常的体育秩序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意识进入全校师生头脑、进入实际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4.3加强体育教育文化建设。
  体育教育文化是指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文化活动的总和。加强体育教育文化建设,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套餐”式教学模式为“自助餐”式完全开放的教学模式。其次,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建设。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活动建设应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运动队和一年一度的体育节的作用。在开展娱乐竞技运动和健身运动的组织中,善于抓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热点项目,广大师生参与越多,体育文化事业越发达,教育的效果越理想,让学生充分感受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如不同形式、不同运动项目的擂台赛、篮球赛、健美操赛等,师生同队、男女同队,搞评比、抓热点、多宣传、造声势,把越来越多的学生吸引过来,注重对学生干部、体育骨干的使用,加强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得到锻炼,而且能使全民健身计划落到实处,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不应仅仅作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并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4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器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以及体育专业书籍阅览室、体育宣传栏等,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全校师生员工的体育价值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等,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因此,各级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并合理使用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参考文献:
  [1]万清祥,李国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4):98-99.
  [2]赵敏,刘圣广.论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周爱光,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10-12.
  [4]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3):86-87.
  [5]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325.
  [6]韩明.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四川体育科学,2002,6.
  [7]赵继明.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