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俊丽
数学离不开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作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主体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从提出问题中学习数学,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形成认知结构,其中的核心就是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和问题提出,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相比而言,提出问题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实质上反映了教学中谁是活动主体这一根本问题。在素质教育要求下,教师应更重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发展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关键。”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能否综合运用知识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而提出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才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刚入学的小学生,特别爱问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增高,问题却逐渐减少。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不是。学生是怕问错了会遭同学讥讽和笑话,怕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要求被否定。长此以往,学生的好奇心受到压制,问题意识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我们应首先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师生互问,学生与学生互问中,教师应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激起学生问的勇气。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自己提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鼓励和微笑,努力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积极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敢于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此外,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也很大。我们还应取得家长的支持:学生放学回家,家长首先要问:今天你在学校提了几个问题?并对此进行合适的评价与鼓励。
(二)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成功的提问体验会让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不只是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更是新一轮挑战的开始,它会激起探索、研究的欲望。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强化学生体验问题意识所带来的胜利和愉悦的感觉,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将“6+6+6+6+4”改为乘法算式:①6×4+4;②6×5-2,此题的出现,引发了学生一连串的问题:①②两个式子从“算题”的角度评价,都不能算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还是“改为简便版式”更好。“老师,你的条件弄错了,如果是改为简便算式就好了。”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蕴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欣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精选问题素材,教给学生问的方法。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有不同,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常见的提问方法有: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四)建构自主探索,保证学生提问的时空。
在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他们展露灵性,展现个性,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随时提供学生争辩的机会,对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其实,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信息共享。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给学生留下“空白”,这种预留的“空白”指的不仅仅是在教师讲解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还包括在教学适当处留一点给学生。教师应设置“既要跳起来又能抓得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解决,去质疑。这时教师及时抓住问题所在,适时地画龙点睛,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和成功的体验。
(五)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
在引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每一节课一开始,就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来说,其注意力尚不集中,此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必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动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新知识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新知识教学时要利用学生此时思维高度集中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的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从而产生在课外继续研究的心理,发展自学能力。每节课的末尾往往为教师所忽视。其实,教师如能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欲望,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时空延伸到课外,形成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教学环境,这更有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只有从小起就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够为这颗心脏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新鲜的血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逐步形成问题性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