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紧贴学生实际,激发学习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摘 要: 长期以来,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即政治是一门枯燥的、死记硬背的、没有实用价值的课程,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事实上,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环节艺术,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快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政治课 学习现状 教学实效
  
  一直以来,学生都认为政治类课程是较为枯燥的、死记硬背的课目,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此类课程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浓厚的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机力。同时还可以启迪学习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相反,没有丝毫的兴趣,就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政治教师更应把育人的功能放在首位。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现行的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多从实际事例入手,图形并茂,积极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更生动活泼,这为变化教学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针对现在职业类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为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我认为需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课的语言要生动,形式要新颖,过渡要自然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导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导课的成败对于能否上好一堂课至关重要。导课方法新颖,语言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常用的导课方法有:
  1.情境导入法。充分利用职业类学校学生善动、会动、能动的个性特征,课前准备好一段小品或是其他情境小剧,营造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疑是求知的动力。教学中如果没有需要思考的问题,就难以调动其积极性,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教师可以设置悬念为开头语,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材料导入法。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在课堂的开头列举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和已有的知识材料,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形成判断,概括出结论,而这些结论正是本课所要讲的主题,从而导入新题。
  4.激情法。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要讲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富有激情,尤其要注意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1],激励学生的积极情感,以情激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引经据典法。一个成语,一个寓言故事,一句名言,都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经据典,从而增强语言的魅力,增强教学效果。有时引用一个恰到好处的典故导入新课,能胜过千言万语。如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类成语导出“什么是事物间的联系”,能使学生兴趣大增,效果明显。
  
  二、教学方法要优化,手段要科学
  
  1.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调动学生法、情景陶冶式、五环节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征都坚持了启发式教学原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活泼、主动地学习。
  2.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运用投影、计算机、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变平面教学为立体式、现代式教学。这种手段直观、形象,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举例要适当,兴趣才会浓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课堂的举例环节也要讲求适当,切合学生实际,太难或太容易,都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举例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举身边的例子。身边熟悉的事例是学生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学生会觉得可信也容易接受。如在建设幸福江阴过程中,对于家乡近几年的变化,可从家庭的收入、村镇的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直观而又生动,从而富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2.多举新鲜事例。举富有时代感的事例,学生会有新鲜感,会积极参与。如在讲到“GDP”与“GNP”时,教师就可以举江阴连年被评为“全国经济百强县之首”等,从而既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又增强学生的兴趣。
  3.多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事例。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学科,职业类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易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通俗性,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4.多举民族大义的事例。政治课是一门政治很强的学科,它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简单的、大道理式的说教,不可能取得任何实效。中华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大义精神,将民族大义精神有效溶入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去,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政治课的实效。如2008年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虽与我们相隔千里,但在国家、民族面前,我们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共抗震灾。在教学中,我将地震事件与同学应肩负的国家使命联系起来,要求为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安康而努力学习,在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使命感,鼓起学生学习的劲头。
  
  四、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给学生创设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
  
  职业类学校的学生由于经历过得不到中学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及中考失败等一系列挫折,普遍存在叛逆心理,出于对老师的不信任,或多或少有一种与老师抵触的情绪,因此,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快乐的学习氛围,对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以师生之情为基础,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情谊,可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度,消除以往在中学里就存在的心理隔阂,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将学得快而乐。如果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学生就会以加倍积极的态度和努力对待学习,回报教师。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哪位老师感情深,就会听他的话,就会认真上好他的课。只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情感,走进学生中间,溶入学生中间,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与学生谈心、聊天、研究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不是被动学,而是自己在研究、在摘取智慧的果实[2]。如在讲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分两组学生进行教学竞赛,由学生分别对另外一组同学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在组内讨论,然后看谁能问倒对方为胜,老师在这里只扮演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裁判,让学生平等、自由发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不二法宝,尤其是政治类课程,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政治课成为一门沉闷、枯燥的课程,更无从谈实效。只有在政治课教学中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老师教为自己学,变个人学为大家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燕.创设情景教学 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J].湛江教育,2003,(12).
  [2]张志慧.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