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思

  摘要: 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中学生物教学中将成“人”教育放在首位,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正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
  关键词: 生物教学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前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发展和需要,这是科学管理的理念。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是研究人与动物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如怎样让自己的身体更为健康、怎样优生优育、怎样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等。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从过去的“关注知识”转向今天的“关注学生”,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扶植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和牵挂,也就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怎样实施呢?我认为应进行课堂改革,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采用讨论式、对话式、探究式等,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与思考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新课标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旧体制下的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所谓“优等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现在看来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是一种歧视教育。当今新课标下的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关爱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例如,在“绿化美化校园的设计活动”中,我严格要求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下列活动:首先,对学校的校舍、教学楼、办公楼、操场和绿地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其次,学校有哪些绿化带,各个绿化带中分布哪些植被,哪些绿化带的设计合理,哪些不合理;再次,为学校校园绿化提出合理的设计思路或合理的建议;最后,精心绘制新的校园绿化设计方案示意图。
  这次活动着重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平面设计绘画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最后由班长、学习委员和小组长分类整理每位学生的设计方案,我写上评语,存入每位学生的学习档案袋,真实记录学生的一次活动成绩,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身价值。其中有15位学生的设计方案被评为“十佳设计方案”,被学校采纳实施。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可以参与学校建设、学校管理和校园美化绿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方式上倡导探究性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中的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对固有的生物现象进行自主分析、研究、探索和实验,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总结生命活动的规律。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我认为课堂上师生应该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怎样才能做到呢?首先应营造“怀疑”的理论气氛,其次创建“提问”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导,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态度并加以分析。不束缚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做“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结构”的实验中,在“从什么剖位解剖更好”的讨论中,学生通过实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教材中的实验顺序是先剖开心室壁,再剖开心房壁,我按着程序做效果不好,一定是我的操作有问题,因为这是专家制定的,不会错。”但也有学生说:“我先确定与心脏相连的动脉和静脉,分别先从体静脉、肺静脉开始,剖开到心房,再从心房剖开到心室,是按着血流方向剖开,不仅看清了血液流过的途径,而且充分理解了房室瓣、动脉瓣的结构和功能,左、右心室结构又比较完整,好对比,效果非常好。我觉得该实验程序应该改。”一时间学生为了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候教师就要大胆地呵护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让学生沿着课本的思路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开启他们的智慧大门。
  
  三、教学过程中渗透STS教育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并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从知识和情感上都得到满足。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
  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方法可有以下几种。
  1.情境教学法。我利用教学录像片向学生介绍生殖的种类,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等繁殖花卉、果树的技术在农业及林业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观点。同时我结合本节教学选取了一段约两分钟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录像片,向学生介绍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这项新技术在花卉、果树的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物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及取得的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使他们领悟到学到的知识不仅仅限于记住、掌握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怎样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服务全社会。还使他们懂得了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有的技术还需要更新,需要再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变革新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问题讨论法。例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怎样防止遗传病的发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场调查法。它要求根据特定的课题把学习者带到现场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调查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例如,学了“环境保护”以后,让学生到某个受污染的地区采集空气或水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并寻找污染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4.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时代发展对生物教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加速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变革。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更加突出强调生物教育的服务功能,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正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