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莉莉

  摘要: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中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掌握中西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 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重要性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因此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方面,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单独存在;同时,语言也记录着文化,反映着文化。而文化则制约着语言,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单独存在,所以语言也只能是对文化的表达。正如柏墨所言:“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而美国语言学家多拉则更进一步指出了文化之于语言的重要性:“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地学习语言。”
  
  二、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新大纲》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即需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对所学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并非语言,而是深藏在语言下面的文化。而一旦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仅仅局限于语言,忽略了文化存在的意义,那语言的学习也就浅尝辄止了;更有甚者,把自己民族的文化想当然地运用到所学语言之上,那就会贻笑大方,甚至得罪人都不自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好问“吃了吗?”见到外国人再这么问,就会让其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会使其误解,以为你要请他吃饭了。这当然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几千年来就崇尚民以食为天,所以才会见面就问“吃了吗”。稍懂点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或许还可以理解,这只不过是一句寒暄。而一旦中国人像聊天似的问一句“您一月赚多少钱啊?”这就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接受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教师在教他们这种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文化方面的教学,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最主要是让他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注意。
  
  (一)价值观念不同
  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是由来已久的事了。中国人在表达自己观念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拐弯抹角,有时甚至会声东击西;而西方人则喜欢直来直去,想什么说什么。中国人喜欢凑热闹,不喜欢独处,独处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可怜的;而西方人则唯恐有谁打扰了他们的私人空间。中国人推崇天人合一,强调集体的力量,个人的愿望、发展要让位于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西方人则更加自我,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这种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个性解放,主张平等博爱,对个体的推崇使得个人隐私、自我实现的地位变得异常突出;中国人在表达时间方面是含糊的,他们的头脑中对时间的概念是上午、下午或晚上,而西方人头脑中对时间的概念可以具体到小时甚至分钟;中国人管领导叫“父母官”,可见领导在中国人心中占了多么重要的位置;而在西方,领导叫leader,只是引领大家前行的人。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崇尚的生活是儿孙满堂,含饴弄孙;而西方人宁可在老了之后养条狗来陪伴自己……总之,由于历史发展不同,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是显著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提升文化意识,从而避免误会和矛盾冲突。
  
  (二)生活习俗不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加注意,从而避免因为习俗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冲突。比如英语民族的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见面喜欢谈天气,其实这无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而且最没什么实质性意义的见面语,就跟在中国说“吃了吗”一个意思。中西方在送礼方面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最常见的礼就是“红包”,而且“红包”绝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礼品。在西方直接送人家钱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他们认为礼品不管贵重与否是送礼人的一片心意,他们在乎的是礼物本身,而不是礼品的价值。而中国人送人“红包”也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我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所以送你钱,你喜欢什么买什么。听起来似乎更有道理,也更加实际。所以这就不能说中西方人孰是孰非,只是生活习俗的差异而已。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在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很少下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还有餐具也有所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而且影响了中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中国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实际生活中这种差异不胜枚举,因此,学生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多加留心,慢慢积累,学习接受并习惯这其中差异。
  
  (三)词汇意义的差别
  英语社会和汉语社会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这些传统积累沉淀下来,赋予语言词汇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文化意义。有点英语常识的人都知道,英文词汇和中文词汇的意义并非永远是完全对等的。英语中有些词汇在中文中根本找不到对等的含义,例如英语中会有这样的说法:Shall we have white meat or dark meat?按字面理解,white meat是白肉,dark meat是暗肉,可中文根本没这样的说法。其实前者是指鸡胸肉,后者是指鸡腿肉。语言的使用还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褒义或贬义。例如:ambitious,英文的意思多是“雄心勃勃的,有抱负的”,而中文多指“野心勃勃的”。politician中文可以翻译成“政治家”,而在英文中这个词往往指“政客”。英汉词汇意义方面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学生了解这些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并能由此丰富英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汉语言学习者和运用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内涵的理解程度,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往往是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词汇教学绝对不能只局限于发音、拼写,以及拨离了语境的单纯针对词义的背诵。教师在词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词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词义和词的使用,并搭配适量的操练,尤其是那些文化丰富的词汇。
  总之,英语学习是一个包含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语言学习中存在着复杂的跨文化现象,每一位学习者都会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只有认真比较、研究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