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江华 谭雅素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日益重视学生文化素养和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一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新视野大学英语》文本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有效途径。从大学英语课程与文学素养内在联系的角度来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应当采用探究性、自文性和开放性等研究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学素养 培养策略
  
  1.引言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外教育家热衷于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不少外语教育工作者认为文学教学对学生以后的学术研究或工作没有太大影响,因而纷纷撰文对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质疑。人们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激情中忽视了文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也有不少教育评论家坚守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要求人们重新认识到文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Christopher J.Brumfit 与Ronald A.Carter合编的《文学与语言教学》(2000)[1](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收集了国外20位著名专家学者有关文学与语言教学关系的20篇文章,充分展现了诸位专家对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所持的不同观点。
  受到国外教学改革浪潮的影响,我国教育工作者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也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的改革,但目前来说,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依然着眼于基础语言技能训练。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压力大,加之课时有限,英美文学文本作为英语语言的艺术运用和英美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其深刻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师往往无暇顾及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大学英语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及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依然缺乏基本的文学素养,不具备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笔者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日益重视学生文化素养和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一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以我校2008和2009这两个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利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文本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有效途径,从而推动我省乃至全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2.大学英语课程与文学课程的内在联系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学素养作为人文素质的核心,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语言学习、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三者的关系而论,正如方智范(2005)所说:“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最好的学习过程是在人文精神熏陶的过程中进行。……就人的各种素质而言,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跟真善美相联系的是什么呢?是文学素养。它是人的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21世纪,我们需要新的人才观,新型的人才培养里面应包含人才的文学素养。而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2]另一方面,文学素养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内在的综合素质,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文学知识的日积月累及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逐渐提升的过程,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4)的界定,大学英语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及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3]而正如李明心(2006)所言,文学课程的目的也正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所以,大学英语课程与文学课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是两门课程的共同目标。
  
  3.大学英语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阶段,由于学生基础语言水平已经具备,教学应往深广度上发展,围绕知识点的教学,是远远达不到《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大纲》对大学英语的描述,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从文学理论的高度关照每一篇课文的文学性,并充分借助现行教材中的文学性课文,指导学生去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对文学浓厚的学习趣味和鉴赏能力,实现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而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特殊的媒介和表现工具,所以学习文学,实质上是在学习语言。由郑树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版和第二版,课文全部选自英语原文,文体多样,语言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几乎每一课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契机。然而由于部分课文较长,语句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大多逐句分析讲解课文,课堂教学重讲授、轻引导,向学生灌输各种文化、语法及修辞知识。蔡基刚(2003)认为,一课结束,文章已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整篇课文也仅仅停留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句子理解层面上,对课文很难有整体把握,更谈不上对课文在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与欣赏。[5]
  
  4.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4.1对文学作品实施多角度的解读教学策略
  纵观大学英语教材,我们发现选材注重趣味性、信息性、实用性和时代性,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波兰哲学家、现象美学家罗曼・英伽登曾说:“文学艺术作品可能以非常多的方式被接受。”(陈登,2001)[6]尧斯・霍拉勃(1987)也认为:“读者决定一切。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曲,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7]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具有向一切合理解释开放的特征,这种文本作品理解和阐释的多元性是与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底蕴的丰厚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结果。
  如Marriage Across Nations(New Horizon English,Second Edition,Book II,Unit 3)描写了一对美国父母对他们女儿盖尔与一个非美国籍的黑人马克的婚姻的态度,并描述了盖尔与其父亲发生的冲突。其中作者对于盖尔父母两人与盖尔的对话描绘栩栩如生,使上下两代人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盖尔母亲先前对马克的欣赏,因为女儿的计划(结婚)而大打折扣,而父亲更是怀疑马克是出于给自己获得合理的美国公民身份而结婚,并且说他们的跨种族婚姻会给他们脸上抹黑,邻居们会嘲笑他们。女儿盖尔与其父母对待婚姻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反对父母的种族主义,认为她和马克彼此尊重、理解,并能承受生活当中的任何起起伏伏,而其父最终还是建议打消她的跨种族婚姻。在美国不长的历史中,跨种族婚姻在大多数地区曾被视为禁忌。直到1967年6月12日,美国最高法院废除了弗吉尼亚州的一项禁止白人与其他种族通婚的法令。这项裁决同时也推翻了美国其他15个州反对黑白种族通婚的法律。此后,美国跨种族通婚的人数开始增加。21世纪的美国,随着不断高涨的移民潮,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大量涌入美国,跨种族通婚和混血儿数量激增,美国社会也变得更加多元化,种族间的隔离正在逐渐减少。尽管跨种族婚姻在美国年轻人中得到了多数支持,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反对的声音仍有一定的市场,对跨种族通婚的夫妇进行辱骂、威胁、甚至焚烧十字架等现象时有发生。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最近的数据显示,10年间,跨种族通婚的夫妇离婚率为41%,而同种族结婚的夫妇离婚率为31%,在与美国种族主义的长期斗争中,跨种族婚姻仍然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盖尔的父母对待女儿婚姻的态度,反映了黑白种族如何看待异族婚姻,揭示了这个在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敏感问题。盖尔的父母想叛逆传统,但面对自己的亲人,他们却在用自己的方式承载传统文化,可以说他们是对黑人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矛盾统一,是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的、具有双重性的人物形象。

  4.2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H.H.Stern(1997)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和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8]。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批评素质,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在创造性阅读能力和批评素质的培养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特点的体现又是相互联系的。
  4.2.1探究性与自主性。
  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对课文进行主体创造性阅读,对课文的人物、主题、言语形式等审美因素进行探究,在自由思维的天地里获得不同的见解,从而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并最终获得创造性批评素质的过程[9]。《大学英语》课程正具备这样探究的条件。另一方面,探究性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因而又体现了一种自主性。对课文作主体性充分自由的阅读,既为学生形成独创性见解和创造性批判素质提供了先决条件,又符合人的个性化发展规律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4.2.2自主性与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与自主性又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同样,学生独创性的见解和创造性批判素质也是在对课文进行开放性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获得的,反过来学生见解的独创性和批判素质的创造性又决定了它们必然是开放性的。所以,开放性的内涵是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批判素质的培养相一致的。首先是资源与时空的开放,比如讲授新课前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地讲授教参提供的背景知识的做法,而让学生走出课本与课堂,利用图书馆与网络等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其次是组织形式的开放,在对课文的人物、主题、语言、结构的欣赏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或课后要求学生个体写出个性化的、小的理解评论、人物形象及主题分析小报告或小论文等;最后是研究结果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掌握的资料以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是追求结论的唯一化和标准化。这正适合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也利于学生独创性见解与创造性批判素质的形成。比如在《跨国婚姻》中,盖尔父母亲对待跨宗族婚姻的一些观点等。对于这些观点该如何理解是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从深层上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外,还应从意识形态的差异的角度启发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而不是对这些观点进行简单否定。
  4.3实施言语形式审美把握的教学策略
  既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就离不开对言语形式的感知体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优美的语言材料启发学生对言语形式所蕴涵的艺术美的领悟,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4.3.1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
  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陈望道,1981)[1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感性为主,以促进学生想象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的提高为己任,而不能听任理性的分析取代感性的领悟。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New Horizon English,Second Edition,Book II,Unit 5)中形象的描绘、选词的准确多样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明喻“smoked like chimneys”,“his breath was a wheeze”,暗喻“hooked by cigarettes”,拟人“the poor man’s friend――pneumonia”等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染上了烟瘾的人的生活被毁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更让人深切领悟到吸烟的害处。
  4.3.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学会欣赏文章的结构美。
  大凡优秀作品,都有主题鲜明、层次清晰、结构安排巧妙的特点,《大学英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样的范文。如Culture Shock,Lighten Your Load and Save Your Life等。
  4.3.3结构变化。
  As His Name Is,So Is He!(New Horizon English,Second Edition,Book II,Unit 6)讨论了人的名字与人的本性、素质、个性特征等之间的关系。该文没有采用一开篇就直接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的方式,而是以一位优雅的女性改名并且因为名字的改变而带给她事业的成功与自信这一趣事说起,从而达到了一开始就吸引读者的效果,而后采用例证法、引证法等对人如其名展开论述,这种谋篇布局上的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造成的结构单调。
  4.3.4首尾对应。
  Reports on Britain Under the Bombs(New Horizon English,Second Edition,Book II,Unit 10)是关于英国在德国轰炸机轮番进攻下为生存而进行的战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欧负责人爱德华・R・默罗总是以播音“这里是伦敦”传递着一种信心――无论要忍受怎样的苦难,伦敦将巍然屹立的信念。伦敦是摧不垮的。当读者读到“大火熊熊燃烧,房屋倒塌,煤气管道爆裂,街道上升其浓浓黑烟……”等描述遭受如此重创的伦敦时,人们觉得她似乎快挺不住了,而最后一段描写就消除了人们的顾虑:“The Nazi powers were finally defeated by the Allied nations.”合理的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
  
  5.结语
  
  既然文学素养是一种内在的、综合的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素质,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过程,而《大学英语》教材课文体裁的多样化又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契机,因此该文旨在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文学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笔者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日益重视学生文化素养和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一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从大学英语课程与文学素养内在联系的角度来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应当采用探究性、自文性和开放性等研究性教学策略,并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新视野大学英语》文本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rumfit,C.J.and Carter,R.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Stern,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蔡基刚.外语能力培养与我国外语政策[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
  [4]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J].中国外语,2004,(1).
  [5]陈登.论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
  [6]陈望道.美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8]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李明心.英美文学的层进式教学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4).
  [10][德]尧斯霍拉勃.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0.
  [11]吴静霓.修辞的魅力――《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修辞赏析[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