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文平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其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说的是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说数学还要训练出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的思维智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应用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教师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确,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内驱力,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教师可以采用“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旧知识中孕新知识”、“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比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什么数量关系。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效地全面复习了前面“平行线的识别”,还使学生发现将“两直线平行”作为条件时出现了新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相互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创造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
二、拓宽解决途径,张扬学生个性思维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明个体,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这一规律,集百家之长,充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和想法,这时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现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比如:在八年级“相似三角形的识别”一节中,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已认识了相似三角形,知道用定义识别相似三角形比较麻烦。有没有更为简单一点的识别方法呢?笔者在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你是否能够通过动手探索得出识别相似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呢?笔者首先让学生去猜想,不直接指出可行性,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对一些小组进行提示:比如少一些角对应相等或少一些边对应成比例,让他们尽可能地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笔者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有的小组利用剪刀或小刀工具得到各种情形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得到不同的想法,有四个小组在课堂内根据定义验证了三种不同的识别方法。有的小组还得出和课本上不同的识别方法。通过小组的中心发言人的发言,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获很大。其余三个小组没有完成,笔者鼓励这些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看他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笔者在本节课不忙于下结论。通过这样自主探索两个三角形的“两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这一识别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而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设计探究层次,放飞学生创新翅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掌握提问的一些基本技巧。教师不要为了问题而提问,或者随心所欲地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要用“有教育意义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促进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规律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问题的结果,又要重视探索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显著特征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因此,在实施数学探索性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对梯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探索时,笔者先让每一个学生在草稿纸上任意画一个梯形ABCD及其中位线MN,然后问学生中位线MN等于什么?学生用刻度尺度量后得出。
四、培养综合素质,迈向素质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一直都是广大师生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考试能力,思维的开发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对类型化的试题的解题方法的训练,忽视了对现实需要的培养。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素质教育,势必包括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实是并不畏惧考试的。教师应通过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教师“填鸭式教学”的压力,将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真正贯彻新课标迈向数值教育的精神理念,使得素质教育和考试能力相和谐。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大胆教会学生自主探索,既轻松了教师,又解放了学生,不失为双赢的举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