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巢建根
预设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使得教学在一定的程序上运行。生成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数学问题或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灵活、机智地处理好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精心的教学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前提
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材具有普遍性,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生成性。因此,全面地了解学生,预设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前提。如教学《平行四边行的判定》时:老师复习了平行四边行的性质后提问:一个四边形具备了哪些条件可以成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学生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2: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3:两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4: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5: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6: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老师:以上哪些命题是真命题?请同学们一一证明。哪些命题是假命题?请同学们举反例。通过了热烈的讨论后,所有的真命题得到了证实。老师:你是一名数学家,由你来设计平行四边行的判定定理,你会把哪几条作为判定定理,为什么?精心预设,关注生成,只要有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状态之中,课堂上会有更多创新火花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变的更有效。
二、灵活的教学是有效生成的必需
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课堂需要动态生成。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如我在用(H、L、)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全等时,用“符合下列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这一问题来引入新课的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注意观察学生所呈现的状态,预设时只准备让学生会判断,了解并学会应用(H、L、)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全等。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薄弱,于是我适时点拨,放低要求,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的课堂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另外一个班级时,学生很快进行了判断,并且对(H、L、)法的证明提出了多种证明方法,有用勾股定理、用函数法等。于是我随即又进行启发,积极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非但掌握了预设的内容,而且对几种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加深了理解和应用。由此可见,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推进,预设的教学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能洞察秋毫,合理地增减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及时删减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时增添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可见,课堂是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生成中添入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水平,实现超越。
三、合理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度
要预设,而不能拘泥于预设。预设使教学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只有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有的课没有及时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有的课迟迟达不到事先的预设,反而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纠缠。我们知道,如果所有的知识都靠生成的话,既不利于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又因主客观条件限制而不易实现。因此,教师在考虑“预设”和“生成”时,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度。有些知识是不需要在课堂中探究并生成的。教师预设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是否在单位时间里得到了最佳的发展;教与学投入的精力与产生的效果之比高不高。在预设时是用接受式还是创造式,这都需要教师的合理把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并加以整合,取长补短,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益,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在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中,几十个学生,几十个头脑,学生认知水平有差异,出“意外”是正常的,不出“意外”才是不正常的。出了意外,教师必须面对,因人因事因时而制宜,利用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渊博的学识和浑厚的文化底蕴,冷静地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机智果断地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意外”,“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如此,数学教育教学效果一定会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传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2]徐斌.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我的好课发展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