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莉

  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具有创造因素。因为:1.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会表达出丰富多样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2.阅读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3.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1.表现在学生学习方面主要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课堂提问很少,提问的思路不开阔;学生的答问重复的多;学生的作文受“小八股”束缚,如开头总述、中间重点写一两件事、最后表达中心思想。当然,开始是可以这样训练,但到高年级,必须放开。2.教学方法机械死板。如不少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同时,目前在教学中,往往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课课都是一种模式,这样就显得机械死板。3.受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太大,如考试都要以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要求做标准,否则扣分。因此教师教学不敢有半点灵活。4.更主要的是缺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个人看法,有的老师不但不支持,反而批评学生好表现。这种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谈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之前,先要明确创造性的含义。一般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进行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所谓新即与以前的不同)。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有独自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同时还应该明确,学习的创造力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方面。而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等方面。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发展想象力。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教即明白,因此教师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听教师读、讲,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教师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