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数学活动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 华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我在此谈谈对数学活动课的理解。
  
  一、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
  在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目标,这是衡量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志。
  学生的主体性具体体现在:①师生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②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③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程能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活动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
  
  2.活动性。
  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它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数学活动课程,突出表现为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数学+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又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脑、手、眼、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正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3.综合性。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中各项活动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这打破了学科界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后,师生设计了一次“我是村长”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回到家中去了解生活生产情况、设计乡村公路修建、规划一下本村的水利灌溉并画出示意图、农田的综合使用和整体规划怎样更合理……这些既反映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识、新信息。
  同时,学生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受到的教育、能力的发展也是综合的。“我是村长”这一活动,需要学生调查访问、测算、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数学应用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是综合的。它除了培养了学生统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了锻炼。而且通过这一数学活动,学生不仅智力得到了发展,而且思想品德、美育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一活动体现了数学教育与思想品德、美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二、活动课形式的设计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数字+活动”。数学活动课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活动课形式的多样性。所以,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法以“动”为主,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想、动中探索、动中总结,使学生乐于参加,做到寓学于活动。
  在实践教学中,小学数学活动课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游戏活动方式。
  儿童天真烂漫,生性好动、好奇、好问。游戏活动教学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如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艺宫,猜数学谜语,搞数学文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寓学于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
  
  2.动手操作方式。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活动课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自主参与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如学习了“三角形”知识后,教师可设计“用火柴巧摆三角形”的活动课,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如何用最少的火柴摆出更多的三角形的规律,萌发创造的灵感。
  
  3.探索学习方式。
  探索学习包括猜想、尝试、试验、发现与创造性,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寻找答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师可设计“找规律填数”、“找规律数图形”、“一笔画游戏”、“走迷宫游戏”等,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学会摸索解题思路、发现解题规律、培养学习意志和勇于探索精神。
  
  4.实践活动方式。
  知识源于生活,经验出自实践。教师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记录、调查访问、测量计算、收集数据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到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如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工厂调查某个季度的生产进度,或到商店调查一个月商品计划销售量和实际销售量,然后要求学生制成统计图表,并作出简要的分析。
  
  三、活动课的作用
  
  1.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思维的发展。如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后,我让学生拿出几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折叠出四种不同图形。这样,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数学才干,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及实际操作能力。
  
  2.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还说出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就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学生体会到了教学的实用性,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在学生学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知识后,我结合数学课堂活动课,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各种几何图形和各种形状的人、物造型,将拼摆的图形一一画下来,学生感到十分有趣。不同层次的学生拼摆出不同的图形,展示了各自的才能,然后我将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非常高兴。学生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因此,数学活动课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可改变一种静态的教学,给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课,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