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在低年级开展数学活动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活动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一年级 学生 数学活动 动起来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又运用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一、什么是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实验、数学游戏、社会实践调查等各种形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以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以特殊情况到一般形式,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使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课程模式。
二、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数学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因此在一年级开设数学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如学习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动口能力,通过这些器官的活动,就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三、如何开展数学活动课
(1)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数学新课标理念的倡导下,“动手操作”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重要策略。动手操作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发展思维行之有效的办法。
例如在学完《米和厘米》一课后,要求学生学会动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熟练准确地选择与测量,安排了一节测量活动课。上课开始由老师宣布,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备好两件宝物,“直尺”和“米尺”,同桌二人合作,请你们用这两件宝物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高度,厚度,比一比哪一组同学量的物体多,量得准。教师发给每组同学一张表格,记录要求如下:
通过这一活动的安排,学生在选择物体合适的长度单位时更加明确,测量时要用米尺的物体选米作单位,需要直尺的选厘米作单位;而且通过该活动,学生能更加正确熟练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2)让学生的脑“动”起来。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去发现和研究问题,还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作为数学教师,要使活动开展得顺利,效果好,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何,要有所预见,并且能灵活处理活动中突现的问题,有备无患。
人民币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该内容的学习,本阶段学生对这一内容主要掌握人民币的面额,计算购物的钱数以及一些简单的付钱策略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对人民币的面额基本上都已经认识了,对一些现在不流通的面额比较陌生,结合班级人数不多的特点,课前让每位同学对其进行认识。
(3)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把握出示问题的时机和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欲望。一方面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交流”的问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为学生“交流”的问题,尽量还知识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来。
(4)在一年級上册中,学生要熟练的掌握20以内加减法。在《整理与复习(二)》一课中,根据教材的安排,我对教材进行重组,首先出示20以内加法表,引导学生观察,看了这个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从表的外形上看,像楼梯一样,再引导学生从结果上看,从不同角度看,发现了不同的规律,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写出相应的算式。
总之,数学活动课应以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认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数学潜在智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数学活动课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采用丰富多彩的内容,重视学生实践,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因此,要上好一堂数学活动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融入乡土资源,尽量体现数学课程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7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