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英杰 白劲松 李曙刚

  摘 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本文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与“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进行对比,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与发展,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体育课堂 教学模式
  
  1.前言
  
  为了实现教育的腾飞,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中指出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体育综合的运用能力。体育综合运用能力主要由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体育文化意识组成。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国外体育心理学者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变化的环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相信学生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意识到师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合作的群体,真诚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满堂灌”和“以教论学”;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应尽量鼓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任务,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要公正地评价,强调评价中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性;同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将教、学、评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与学的不断改进。
  《标准》在课程目标、教材内容、组织实施、学习领域、水平评价等几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取新的知识技能、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学,在合作中学,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理论研究成果证明,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体后,积极性高,认知效率快,新旧知识衔接融合快,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意外伤害机率低。因此,体育课堂教学的重心应置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
  
  3.“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原则
  
  3.1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练,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过程。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练,我给你收。在这样传统课堂上,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练,教师教多少,学生练多少,教控制学,学服从教,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而“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共同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提高体育学习能力的双赢目的。
  3.2教学中重学习过程而轻结果。
  教学过程本质是信息交换、认识交换、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学结果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要获得的知识,教学过程就是达到教学目的或所获得的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因此,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动作技术概念。《标准》把“运动参与”作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可见它在诸学习领域中的载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注重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注重兴趣、习惯和意识的形成,一方面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这个参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疑问、困难、矛盾等充分体现出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过程,而教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感知,找出动作技术的规律。
  3.3转换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和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顺从的接受者。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权的社会人来对待,课堂教学要致力于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
  在教学设计上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过程规律,另一方面要设计符合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环境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使教学设计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加深、提高自身修养,努力追求新知,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于照本宣科,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吸取营养,强化科研意识,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体育教师,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钦佩,师生关系相互默契、自然。
  3.4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队列队形练习的教材,通过互相督促,可培养学生严肃整齐、朝气蓬勃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投掷的教材练习,通过互相提示注意安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跑、跳的教材练习,通过互相鼓励、克服困难,可培养学生形成勇敢、果断的品质;体操教材的练习,通过较多的互相保护和帮助,可培养学生发扬友爱精神;技术性较强的动作或某些枯燥的项目,对抗性较强的教材,进行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动作质量比赛,可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在趣味中发展,在娱乐中巩固;球类的教材,有一定的主题、情节和竞赛因素,能让学生知道胜负是要集体力量、相互之间密切配合,有竞争又有合作;体育活动中由于对抗性强,常常发生冲撞,忍让是一种美德,让粗暴的态度和行为与友爱形成对比,还可向学生进行做文明观众的教育,这样,体育教师便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特点,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4.“以人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定学”,教服务于学,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以人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想要学习、主动练习,创设主题情境,探究动作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置疑,增加练习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教师应根据教材、场地、器材、学生实际等,制定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同时注意防止机械的模仿和操练;重视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知识内容,动作实践的情境,借以营造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由此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组织活动的内容应有明确的主题,活动的形式应符合体育文化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准确、合理地理解动作内涵。
  
  5.结语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它通过挖掘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感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但由于教授对象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每节课的需求也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切忌机械照搬,一味模仿。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会对中考、高考带来巨大的变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吴海宽,刘笙.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吾龙,石雷.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