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沙玉明
摘 要: 在当前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困生受以往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影响,对自主学习方式表现出了不适应,由此产生了新学习问题。本文对如何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作一探讨。
关键词: 学困生 自主学习 引导
针对学困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活动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
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明确学习任务、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自我完善、归纳总结,最后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往往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而课前导学能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特别指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情,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指导其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方案通常设计几种,以供学困生选用,目的在于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以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主体意识。
二、责任明确的课堂引导
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通常面对学优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己无关,长此以往,会使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他们首先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困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学困生也不例外。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
三、特别关注课堂个别的“导学”
有了课前“导学”作基础,显然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种种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又应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1.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
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巧妙调控,每堂课都应该安排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导学”。如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有2、3分钟时间可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
2.因人而异,掌握时机,给予学困生巧妙的引导帮助。
如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困生,教师应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对任务应付型的学困生,提醒其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师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学困生,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学困生,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学困生,即时讲点知识,为其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对浅尝辄止的学困生,可提示一个问题或一些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完善吗”,把他们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拓展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个别“导学”是对学困生很有帮助的学习指导形式。首先,它做到了师生的面对面个别化交流互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其次,它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在课堂情景中即时进行辅导比课外离开情景的“补习”更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再次,它不占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保障了师生的休息与活动时间。最后,它让教师走下了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角色转换,使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