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学兼修,润物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 毅
摘 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英语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如何增强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怎样在教学中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教师应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使教育和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实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初中英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怎样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使教育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下面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一、英语教师要有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要充分认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中学教学大纲指出: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认为德育不是教学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不涉及或很少涉及。事实上,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德育渗透对英语学科的教与学都有重要意义,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对教育教学意义重大。
二、教学内容要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英语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China”一课中,教师可由“The Great Wall”的图片引入课文,通过问题“What wall is China famous for?”引出“The Great Wall”这一话题,然后提出问题:1.How long and how wide is the Great wall?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nese people?They’re great and clever.由此,学生们会感到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民族,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又如,八年级Lesson 23“Li Ming’s Happy Birthday”一课中,在结束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话题1.Does your mother know your birthday?2.Do you know your mother’s birthday?3.What is the important thing you can get from your birthday?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can get is love from our parents and our friends.Our parents love us,and we love them.We should work hard and make them happy.And we should cherish our lives.Take good care of ourselves and our parents.最后有力的结束语,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英语课上重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三、教师要随时代前进,提高自身素质,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英语教育中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即知、情、能、行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将教学方法、手段、环节与情境思想教育方法相结合,处理教育教学的各种因素。力求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改变英语学科教学中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德育实效性。
四、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引导,重视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是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和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要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开展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建刚.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吴文侃.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