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颖 周钦江
摘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严峻,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观、就业认知偏差、职业效能感三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克服职业偏见、正确归因、提高职业效能感。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业形势 心理问题 应对措施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拥有智力资源最丰富的人群,而且培养一个大学生所耗费的时间和资源也是最多的。如果这些智力资源在大学生毕业后得不到很好的运用的话,既会产生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因为一个家庭培养大学生的投入得不到回报,以及大学生的长期努力得不到承认而产生社会的不安,甚至社会动荡。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重要而迫切。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农民工进入城市、下岗人数剧增、“海归”人数增加等原因,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目前教育结构所造成的高校专业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提高等这些因素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1]。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大学生就业在总量上还不是问题,但本科学历以上的大学生就业仍存在就业难和短期失业现象(其中主要是结构性失业: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2]。这种就业难现象的根源除了高校连年大幅度扩招和专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等客观因素外,大学生本身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是阻碍他们正确择业和就业的主观因素[3]。
这些就业带来的问题对大学生个人学习、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会对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带来冲击,还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甚至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2]。
2.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
由于存在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就处于能力和人格的完善时期,他们许多方面的心理素质并不成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职业价值观、认知偏差、职业效能感三个方面。
2.1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即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发生着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研究表明,选择职业最重要的标准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因素;90年代的大学生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及生活水准等物质利益保障有关的因素)列为择业的重要条件[5]。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且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上,大学生更倾向于前者[6]。从这几个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物质利益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2.2就业认知偏差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认知偏差既有外显方面的,也有内隐方面的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自信心、归因方式、就业决策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有研究者研究了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7],发现传统思想对大学生的职业评价仍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大学生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评价更高,而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评价则更消极。这种偏见是在大学生的内隐态度测验中表现出来的,他们的外显报告测量结果则与之正好相反。这说明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但却在无意识中仍深受传统思想偏见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量上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大学生在无意识中仍觉得男性更适合从事技术专业类职业,而女性更适合从事服务行业。
一项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所做的研究表明[8],大学生常将男性在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跟能力、性格、专长等内在因素联系在一起,而把女性的积极表现和运气、关系、外貌挂钩。这种内隐刻板印象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职业定位、价值取向、职业生涯期望值等。她们会更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为弱者、追随者,不敢积极争取、不愿参与激烈竞争。这很可能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主观障碍。
一项对大学生择业控制点结构和现状的研究表明[9],当前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外控倾向。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有73%的接受访谈的大学生都把社会关系当成是自己择业的最大困难,虽然造成这种结果不乏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但大学生的态度也存在把责任归于外在客观因素,推卸责任的成分。此外,研究中有81%的大学生把面对择业信息时的无从选择归于择业信息不公开、企业公司的信息网络不畅通等社会原因,而不是自身取舍信息的能力问题。这些归因风格虽然在短期内可使大学生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利于他们的长期心理适应,值得在今后的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加以关注。
2.3职业效能感
职业效能感是指“对个人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的信念”,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是一种对达到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10]。有研究表明[11],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但女生的择业效能感更稳定,并且所有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都会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减少(如在大学期间与朋友、教师、家人的交流机会比中学时少得多)。其后的一项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0]: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职业引导和社会支持对职业效能起着促进作用,但学校的职业指导对大学生职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大学生得到的来自学校的社会支持较少。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一项对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的研究表明[12],大学生的总体职业决策效能感水平较高,但在问题解决部分的自我效能感则普遍较低,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中存在性别和学历的差异。另一项研究[13]也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较高,职业决策困难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且职业决策效能和职业决策困难是显著相关的。
3.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应从树立正确价值观、克服职业偏见、正确归因、提高职业效能感四个方面来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及有效应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3.1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问题是急于追求物质利益,而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研究表明[2],缺少工作经验是大学生就业时遭到的最大挑战,不少用人单位动辄要求两三年工作经验,而当前教育体制下所培养的大学生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同时,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非常高,这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使大学生错过了不少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就业机会。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在就业时应把发展因素放在首位,把通过学习、实践来提高自己能力作为择业价值观的核心。同时,大学生还应多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偏好,因为除了学历、能力之外,还有生活阅历、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也是重要的个人素质,而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这些正好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
3.2克服职业偏见
在以往,专业技术类工作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一般较高,因此容易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重,而这些工作又主要是由男性来承担,所以形成了现在大学生中对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人员的评价比从事服务类工作人员的评价更高,且认为男性更适合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这些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7]。有研究表明[14],大学生职业印象形成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以及刻板化信息、个体化信息的典型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执行就业过程中的判断和决策时,应冷静思考,从多方面的客观因素来评价职业的好坏和决定是否去争取该职业,避免用传统的、主观的想法来进行判断和决策,或是在匆忙中做出决定。
3.3正确归因
从大学生把社会关系看作是就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把择业信息的难以取舍归因于择业信息不公开、用人单位信息流通有障碍这些因素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回避现实问题,将责任推卸于外部客观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求学期间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尝试,当面临毕业、被动接触社会时才从想象回到现实,以致心理平衡被打破,对控制点的评价发生变化。由此看来,大学生应在求学期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需求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方能在择业时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所在,避免不正确的归因方式[9]。
3.4提高职业效能感
由于引起我国大学生职业效能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支持的相对缺乏,因此大学生应加强同教师、家庭、社会的联系,从社会激励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效能感。同时,学校、家庭、社会也应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投以更多的关注,多给予他们积极的信息和评价,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效能感。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偏低这一问题,主要应从学校入手,学校的就业指导应当侧重于职业决策中的实际困难应对方法上,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12]。
参考文献:
[1]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2]杨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社会稳定[J].社会科学,2005,(2).
[3]殷雷.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状态[J].心理科学,2004,(4).
[4]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5]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6]王沛,康廷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2).
[7]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8]胡志海.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J].心理科学,2005,(5).
[9]张杉杉,孟庆茂.大学生择业控制点的结构及现状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
[10]王祯,时勘,高晶.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
[11]张杉杉,郑日昌.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
[12]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
[13]刘长江,郝芳,李纾.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与效能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5).
[14]王沛,崔诣晨.认知资源和信息类型对大学生职业印象形成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4,(2).
(作者系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