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训练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丽秀
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而且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不是只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而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调整方向,灵活思考,以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提炼创新素材,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运用联想思维求创新
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相似的问题,或指出与题目接近的方法,变通使用这些知识看能否解决问题。鲁班发明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过程,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进而产生顿悟的。联想是创造的翅膀,联想的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相互渗透。因而在知识的运用中,应重视让学生学会联想,通过联想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九年级复习实数时,笔者问:你能说出那些等于1?学生争先恐后回答:a0(a≠0)=1,sin90°=1,cos0°=1等。类似这样的联想训练,既起到使学生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学生的创新打下了思维基础。
二、利用开放练习求创新
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练习,或条件不充分,或答案不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开放性练习极具挑战性,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而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七年级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时,笔者引入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方程中没有a≠0的条件,A.它还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B.它还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方程,它的解的情况如何?学生在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得出方程ax=b的解的情况如下:(1)当a≠0时,ax=b是一元一次方程。其解为x=b/a。(2)当a=0时,ax=b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它是方程。其解的情况为:①b≠0时,方程无解;②b=0时,方程有无数个解。在上述得出方程ax=b的解的情况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将这一章的方程和它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的部分内容串联在一起,并且对于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达到复习课的基本要求,把零散知识系统化,把简单知识系统化。这充分说明,开放性问题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其教学效果是好的。这样,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训练创新的目的。
三、利用动手操作求创新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这也是一种创新。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导入可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4cm、10cm、7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然而把最短的边剪去3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呢?教师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若能连结是否组成了三角形?③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他们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搭配、探讨后,纷纷获得成功。这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刚进校不久的中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问题的成功解决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四、运用评价机制求创新
对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是激励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创新自信心,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步的学习创新活动。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中应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祝愿等激励因素,如“你讲得真好”、“勇敢点,老师相信你”、“这个见解很独特”、“争取再努力”等,给学生多鼓励。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时,教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充分地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
其次,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也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之评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如七年级一次作业,解答“一本书有500页,小明前4天看了这本书的60%,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需要几天看完?”一般的解法:①500×(1-60%)÷(500×60%÷4),②500÷(500×60%÷4)-4。批改作业时,教师“√”的旁边写上简洁的评语:“如果书的页数不知道,你会解吗?试试看。”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又相继列出:①4×(1÷60%)-4,②(1-60%)÷(60%÷4),③4×[(1-60%)÷60%],④4÷60%-4等正确而简洁的式子。这时,教师又对“4÷60%-4”这种解法的学生写上“优+创造性”的评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肯定,进一步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最后,在考核评价中,应根据创新素质培养要求,在考核内容上进行改革,建立智、能、情、趣并重的命题模式,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加大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考查,加强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考查,使试题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接近社会的实际,让学生在真实可信的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在考核评价中,给学生营造探索创新的空间,激励学生的创新志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作具体的行动,就中学数学教学来说,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失时机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望。
参考文献:
[1]林赞松.中学实施“创新教育”初探.中学教育,1999.
[2]张健.浅谈创新意识教育与个性培养.数学教学通讯,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