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奚东升
摘要: 文章指出,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以人为本,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运筹,优化课堂时间;以情唤情,优化师生关系;适时激励,优化课堂评价。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以人为本 科学运筹 以情唤情 适时激励
从上学期开始,我校教研组全面落实教育局“贯彻新理念,实践新课程”的要求,在校长室和教导处的具体指导下,大力加强校本教研,以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为重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主题,更新理念,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与时俱进,将我校教学教研工作推向新的平台。教研组还配合教导处深入课堂,对各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进行了解、指导,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以人为本,优化主体作用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性个性,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意识,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过程性、手段性,同时又要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目的,把对人的关注扩展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以人为本的课堂内容,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合每一个“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手段,贴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用学生易懂、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做主要的体裁,要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因素,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基础,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1.激发兴趣,以学生的需要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成绩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不但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尊重个性,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本。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历,并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及不同的性别,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差异,在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自我发展。
3.独立思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生只有在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科学运筹,优化课堂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要解决好教学时间限定性与课本知识容量丰富性的矛盾、知识的积累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学习的高效率。
1.坚持时间意识,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规划。
人们对时间的态度总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想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活动,必须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规划,通过系统分析课堂中的时间及其利用方式,认识到时间的价值。还要根据新的情境随时对课堂计划进行调整。
2.坚持时间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的损耗。
要提高课堂时间的效益,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将教师、学生可能造成的分配时间流失的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保障规定时间落实处,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3.保持适度信息量,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获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少,环节分散,就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低,也是浪费时间。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信息量。
4.提高学生专注率,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
专注率是指分配时间内学生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时间所占的百分比。一是要抓住机会及时施教;二是要选择恰当时机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三是要提高学生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成功率。学生只有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成功率,才能证明其课堂时间是有效的。
三、以情唤情,优化师生关系
由于教学管理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必然存在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好这些关系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又一重要方面。在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因素。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把自身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管理的严重障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他就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同时将之视为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它是由师生的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及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统一。只有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纪律良好。良好的课堂气氛最明显的体现,是能在课堂上看到师与生之间毫无心理隔阂的交流。这种流畅的交往状态能形成师生间和睦的人际关系,既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又有利于课堂学习目标的达到。
四、适时激励,优化课堂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强调评价的教育、发展和激励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激励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高效进行的有力武器。即使在最佳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也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阻碍或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激励的作用才能使学生产生投入新的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适当合理的激励是学生进步的最强大的外来动力,它甚至可以内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从根本上催人奋进。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