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务型教学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 丽
摘要: 任务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精神。本文介绍了任务概念的界定、任务的构成及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
1. 任务的界定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任务的设计来推动教学的进行。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以参与、体验、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任务的履行可以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和应用目的语,在“做”中学,“用”中学。其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任务的定义一直是语言学家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任务”有不同的解释。Long(1985)从非语言的角度把任务定义为: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如油漆栅栏、给小孩穿衣服、买东西等。也就是说,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语言学家Breen(1987)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将任务定义为:任务是任何促进语言学习的工作计划,小到简短的练习,大至复杂的、冗长的活动,如小组解决问题或模仿、作决定等。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的结果等基本特点。而Krahnke(1987)则将任务限定为为语言学习而进行的具有非教学目的的活动,换言之,Krahnke将课堂任务看成类似课堂之外(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实践,具有交际目的而非教学目的的活动才能称之为任务。关于Breen和Krahnke对任务的定义,贾志高(2005)认为,从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看这两种定义都欠妥当。将任务等同于“活动”或“练习”掩盖了任务这一概念的积极属性,使课堂教学不能反映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和先进理念。而如果我们把任务仅仅局限在具有真实生活中所反映的交际目的的课堂活动,就会削弱任务教学法的包容性,同时降低它的可操作性。David Nunan(1989)在综合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把任务的定义概括为:交际任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
虽然对任务的定义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任务都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上,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笔者认为可以将任务定义为:学习者应用目的语所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者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
2.任务的结构组成
任务型教学法是在交际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其哲学心理依据是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早在1989年,语言学家Nunan在分析任务时就曾指出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具有结构性,通常由五个部分组成:
(1)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语法正确的说和写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Canal&Swain,1980)
(2)输入:设计任务的资料。输入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课本、报刊杂志、图片、影象资料,等等。
(3)活动:完成任务。
(4)师生角色: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传递与接收信息,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相互交流。教师是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指导者,也是交流的伙伴。
5)环境: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完成任务的方式,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分配,可以是课内教学,也可以是课外活动。
Nunan对任务的论述深刻的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精神。这一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互补,另一方面又可以较好的体现新英语教学要求中“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新知识构建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
3.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任务型教学法实施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多采取说教式、填鸭式等一些自上而下(up-to-down)的教学方式,这些固定的课堂教学方式阻碍了自然的语言学习。而在以任务为指导的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外语学习者能自然地、下意识地发展他们内在的学习机制,促进外语学习的进步。教师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使学生明确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在用中学
任务型教学聚焦于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Prabhu强调,语言学习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语言的意义和语言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目的语的输出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参与-体验-内化-外显”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内化输入的语言,增强语言的得体性意识,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3.2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3.2.1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步骤
结合英语精读课程的特点,笔者把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a.布置任务。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出形式多样的任务,并把任务的主题、内容及要求介绍给全体学生。任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大多数任务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前完成。任务可分为单元任务、讨论任务、写作任务和交际任务等。单元任务是一个整体性的任务,与所学单元的话题紧密相连,比如在讲解《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广告”这一单元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的单元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介绍广告发展的历史。b.排除障碍。由学生提出(教师补充)阻碍其完成任务的困难,如生词的读音、语法结构、难句及篇章的理解等,然后由教师或学生讲解(视问题多少而定)。c.完成任务。根据任务的不同要求,学生单人、成对或以小组、大组等形式在全班学生面前履行任务。在履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语言的意念上,试图准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监督者,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语音是否正确、对课文的理解是否准确、用词是否得当、语言是否得体,并把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d.总结。教师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更正,并布置适量的练习。最后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学生可以有“成功的体验”并增加完成下一个任务的信心。
3.2.2任务的设计原则
(1)遵循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和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的。语言发展的动力是因为儿童在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获得更多关于世界的知识。教育者在为儿童提供整体学习环境的同时要注意儿童特定的学习要求,并应明确语言发展只是整体学习情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唯一的最终结果。这里的整体不是指语言技能上的全面发展,而是指为儿童提供对其全面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价值的活动。儿童学习语言和儿童认知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在设计任务时必须遵循英语语言习得的规律,了解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和进程。
(2)遵循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得到的。这种建构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关于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应“尊重学习者个人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孟静静,2007)同时教师还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起着一个中介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理论,尽可能地创设尽量真实的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交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情。
(3)遵循任务设计阶梯型原则
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原则。此外还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规律,设计一些任务,设计的任务都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任务太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任务太难,令人望而生畏,又会缺乏信心。因此,任务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使他们在每完成一个层次的任务后,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再积极、主动地去挑战更高层次的任务。
4.结语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真正实现了语言学习从“教”到“学”的转变。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任务,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节。
参考文献:
[1]Breen M P.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Task Design[A].C N Candlin,D Murphy.Language Learning Tasks[C].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7:23-46.
[2]Krahnke K.Approaches to Syllabus Design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Englewood.NJ:Prentice-Hall,Inc,1987.
[3]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People’s Education Press,1989/2000.
[4]Prabhu.N.Procedural Syllabuses[J].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LC Seminar. Singapore,1983,(3).
[5]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