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高创新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世昌

  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靠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完成,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让课堂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为之营造出个性化与创造性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是当今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师生平等、文本对话的重要建构。
  
  一、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关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必须放手让学生处于阅读主体的位置上,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与阅读教学过程的文化建构问题:不仅要把阅读作为一项训练的技术,只重视阅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技能,还要把阅读作为文化建构的过程,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而是要让读者的心灵去与作品碰撞,注意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和美的感悟,把握作品的精髓。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快乐的对话过程,意味着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在笔者刚接手新班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怕同学看不起,怕老师指责批评。因此,笔者在以后教学中,总是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积极思考、积极发言才能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即使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不要紧,因为学生是富于思索的学习的主人,作家名人都还有错的时候,何况他们是求知者。而且,每次笔者都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因为这些做法,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学生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朗读了。
  交际学揭示: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双方的心理距离。阅读教学亦如此,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突出阅读的个性化、自主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教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而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教师往往根据参考资料解读教材,然后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样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阅读。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不得不无条件地执行,结果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被忽略了,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三自”原则(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自主阅读、积累生活,自由表述阅读感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追求阅读的最大效应。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有位同事在引导学生赏析《春》一课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他说:“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向大伙儿介绍本文的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亲身体验朱自清笔下的明媚春光;有的采用默读方式,用心灵去感悟母亲般春风拂面的温柔;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春雨绵绵图景;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喜迎春色图”……
  这样,学生阅读的过程自然而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引发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才真正体现个性
  化阅读的意义。学生阅读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和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教师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化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求知者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亦如此,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阅读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既是对作者文学创作的感悟,又是学生作文语言的创作起源。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教师要给学生酝酿创新的土壤,允许他们有独自的见解,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不同看法,让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掀起创造性阅读的热潮。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大家都说三味书屋生活太枯燥乏味,没有百草园的乐趣,可是有的学生却不赞同,反驳道:“三味书屋生活也并非完全枯燥无味,至少‘在那里还可以去爬花坛折蜡梅,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也有捉苍蝇喂蚂蚁的趣味;还有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用纸糊盔甲做游戏、画画的收获呢!’这些能说是无味的吗?只不过是给整天在百草园野惯了的‘我’增加了一层罩衣而已。”此时,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探究创新思维。可见,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
  
  四、鼓励创新充分感悟
  
  有效的创造性阅读,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潜心研读、分充感悟,才能对文本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所寄寓的价值观做出个性化的、独到的解读。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待他们弄清课文以“我”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的见闻和感受线索,并了解文章主要表现法国人民对普鲁士兵侵占他们家园的恨、对祖国的爱的内容后,进而引导他们去感悟文本主要人物。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学生就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的说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因为课文详写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主要表现他恪尽职守、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坚信祖国必胜的爱国精神;有的说小弗郎士是课文的主要人物,原因是文章也详写了他从一个经常逃学去找鸟窝,不爱学习到爱学法语,舍不得与老师分开的心理感受。试想,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个性发展酝酿了肥沃的土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捕捉学生显现出来的独特个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创新,去发展个性,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他们自主创造学习的条件,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为独具个性的小“哈姆雷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