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语文探究式学习五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婉莉
摘要: 我们只有提供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机会,课堂教学才会收到实效,学生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我们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本文提出了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几种方法,与读者共享。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在总目标中也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但长时期来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与探究式学习相对的接受式学习:信息主要由教师直接供给,表现形式为教师讲,学生听。这的确不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品质,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将探究式学习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把时代的“活水”注入传统的课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通过学语文来培养情感、美感,学会做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素养等都将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要让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教师应当把握好自己在探究式学习中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作用、任务,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探究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在课改实验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几种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我在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我在上《春》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既
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提不出问题探究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
二、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把情节紧凑、人物鲜明的文章改编成课本剧,如《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利用上课时间演出。课本剧把课文内容立体化,再现历史和现实中使人感兴趣的形象,适合学生审美直觉强烈的审美心理特征,学生在观看表演时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学生探究的热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将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如探究学习《变色龙》时,学生令人捧腹的滑稽表演,不仅让表演者过了一把演员瘾,还让其他同学在笑声中认清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也可以创设直接情境,即由现实生活提供的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设置情境让学生探究:盲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呢?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这些句段你认为该怎么读呢?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同时,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深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每一遍自读,我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得不理想,我就让学生再多读几遍,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珍珠鸟》教学中,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自由讨论发现以下问题:①课文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里?②为什么小鸟能先怕人而后来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③大鸟为何再三呼唤小鸟回巢?④小鸟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说明了什么?“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蓬松”为什么比“滚圆、肥胖”好?学生自主积极去发现问题,使课堂变得极为活跃。
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服从感、自卑感。
四、想像探究法
想像探究法将学生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如上《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学生想像续写: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又如上《蚊子和狮子》,可让学生续写蚊子的结局。类似这些富有想像的文章都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虚构,引导学生创造。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对阿长为“我”买书的过程文中没有提及,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间。我就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买书过程的看法,并推荐学生表演阿长买书的过程。于是,不识字的阿长在学生的探究想像中活起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买书的艰辛过程,就加深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前苏联作文改革家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这里的所谓“虚构”,“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它同样是以实际生活作为根据,只不过不是完全重复某一件真人真事,而是按照写作要求对各种真人真事经过选择取舍的加工,编写出一个新的故事”。因此,在想像写作的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①按照某一个情节进行扩写;②按照某一个开头进行续写;③按照规定的题目虚构作文,写成寓言、虚构性故事、想象性故事等。
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想像探究性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探究想像和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激励写作动机,让学生体验完成作文的乐趣,而且极大地刺激和强化了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的练习,给学生作文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写作机会。
五、合作探究法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新课程对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阐述。运用合作探究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如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针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个问题,安排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全班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汇总起来,归结为两种见解:一方认为“元方是失礼”,另一方认为“元方不失礼”,双方都能说出充分的理由。从而带出“‘元方’和‘友人’的性格与品质各有哪些特点,文章给人怎样的启示”等一系列学生想得到的问题。因为一反古文教学死抓字字落实的方法,将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这节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完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碰撞中开阔思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并加强了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如教学《珍珠鸟》我就用“人与蛇同吃、同睡,和睦相处一百多天”的新闻,让学生结合课文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在讨论中学生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和蛇、人和鸟相处得那么融洽?人与其它生物之间应如何相处?信赖的价值是什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吗?最后,还引发了学生之间关于“现代社会是否需要诚信”的一场辩论。
三是要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后进生组;异质分组:优、中、后进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后进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探究任务。异质分组适合优生带动后进生,结构分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探究学习,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目的探究性学习。
多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创设了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满怀热情与兴趣地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参与到探究中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创造的快乐。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予以支持、指导、点拨,不让学生的探究偏离正确的航向,使探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知识在探究中被获得,思维在探究中被发展,素质在探究中被提高。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在运用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一种探究法,或综合使用几种探究法。叶圣陶先生说:“教亦多术矣,动用在乎人。”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亦是如此。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只有真正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涵义,真正发挥了语文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探究式学习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大展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巢宗祺等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3]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4]林振海,陈传锋主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6]赵徽编著.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研究.开明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7]王旭彤.语文新课程与教师创新精神的解放.上海:语文学习,2002年第6期.
[8]试教通讯(中学语文专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期,2002年第5、7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