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灵动的“阅读”熠熠生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刘梅

  摘 要:教学活动中,如何结合新课标运用新理念、整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只有抓实四个转变才能真正搞活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充满灵动,彰显智慧。
  关键词:灵动 对话 智慧 阅读教学
  
  一、变“教本”为“读本”走出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六个字“主动、探究、合作”把六个字扩展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力求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探索、共进共享的局面。笔者就贯彻“主动、探究、合作”六字谈谈自己的认识。
  1.儿童主动参与的关键是学习的兴趣。
  对儿童来说,兴趣是巨大的动力。儿童有了兴趣,就能品尝到阅读的乐趣,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1)感官刺激产生兴趣,即把文字视觉转换为形象视觉,或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现状,产生一种情境直感。(2)教师的风趣幽默激发学生喜悦、欣赏、赞美的情感,造就一种轻松愉快、心灵沟通的心理环境,学生在快快乐乐的环境中引发出积极健康的心境,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生活。(3)求知欲与成就感。这是更深刻、更持久、更有力的心理需求,它来自知识,来自探索与发现,来自自信、自强、自立的满足。(4)情感体验。这也是深层的产生兴趣的内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珍视他们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倡导教育的多元化、民主化。
  2.儿童积极探索的关键是创设探究的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要努力创设探究的情境,但这种情境不只是单纯地将课文描述的情境再现,同时要融入学生的心理、情绪,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识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要筛选那些学生不能一目了然的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求证,获得认知并进行表达。同时,围绕课文还可做更广泛的探究,如课前查找资料,课堂上汇报,课后查找资料,作进一步的探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读写结合,培养创造精神,让阅读教学始终处于学生的主体活动之中。
  
  二、变“灌输”为“互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对话-互动”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同样,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生命与人类优秀文化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精神世界自我建构以及个性塑造的历程,“对话-互动”也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引出一定的“话题”。
  传统知识论认为的“知识可以超越历史与文化的界限而适用于任何情境”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情境”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因此,创设情境对于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最为关键的。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当然,日常的教学可以以模拟情境为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把“真实问题”与所要阅读的作品结合起来,运用已有语文知识进行建构,甚至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使其中的对话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得到充分的认识。
  2.其次,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对话-互动”内在地要求“当事人”处于“平等的网络”中,都作为主体而存在,没有权威,只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的声音。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他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倾听学生的声音;他还是一个协调者、促进者、资源顾问、指导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把话语从其学科领域的积淀中解放出来,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
  
  三、变“理性”为“感性”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从而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我们的阅读教学课程,应当成为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感受,最后形成自己独特感悟的一个自由发展空间。
  1.营造浓厚的氛围,给学生提供感悟的契机。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教师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获得的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大胆留有空白,并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2.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小学生因其年龄小、生活阅历浅,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显得肤浅而片面,有的甚至对一些事物浑然不知,无法理解,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许多障碍。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和相似激活。
  
  四、变“数量”为“质量”发挥课后作业的功能
  
  “课后作业”是阅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课后作业的教学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而不应游离出去,放在阅读教学之后单独进行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班的教学实际,对一些课后作业进行再创造,进一步发挥课后作业的功能。
  1.分层要求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和设计题目。如课后词语有的能正确读出即可;有的可在此基础上,摘抄其它优美词语读一读;有的也可以摘抄“比喻”、“把物当作人”的句子读一读。又如朗读,有的学生能背诵课文即可;有的可有感情地背诵;有的可指着挂图作小导游,将课文的全部或一部分改编为导游词向同学们作介绍。再如写话,有的能“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即可,有的可运用“概括――具体”的句式写一段话。
  2.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一种愉快、宽松的氛围中去完成课后作业。如,在“读通课文”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练习中,可在全班参与的基础上,分组进行选拔。最后,推选代表(包括优秀的,或有进步的)在班级进行比赛。然后,评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又如,利用演读的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延伸扩展
  根据课后作业的特点,适当地进行延伸和扩展。如,教学《秋天》一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到课外去搜集有关词语。然后,回到课堂展示,通过对比(如“天蓝”和“浅蓝”)进一步了解这种类型词的特点。通过归纳(如,“雪白”、“灰白”、“银白”……“漆黑”、“乌黑”、“油黑”……)让学生扩大积累。还可以搜集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今诗文,举行朗诵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一条漫长且散发玫瑰花香的道路,小学阶段的阅读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师者,我们将在激发与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以及发挥教师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领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以扩大视野,发展个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