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范院校体育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文锁 刘 谦
摘 要:笔者通过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师范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探讨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 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怎样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始终,不仅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应完成的重要任务。
1 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
1.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湖北师范学院学生、学工处和招生部门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定位上,78%的学生“自认为心理健康”,33%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环境,22%的学生认为“缺乏热情和积极性”,18%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与失落感”,27%的学生认为“上师范院校是出于无奈”,27%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31%的学生没有人生目标,35%的学生认为“前途渺茫”,28%的学生表示只为混个文凭,找个工作谋生,13%的学生“和同学、室友的关系紧张”。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差,学习、生活和就业上的压力。
1.2影响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2.1社会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存在着城乡差异,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学之间在消费上盲目攀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朴素的作风习惯,这些都会导致苦闷、自卑和压抑的心理状态引起紧张、焦虑、苦闷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1.2.2家庭原因。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家庭状况、教育方式和家长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具有促进作用,不良家庭环境使学生经常处于敌对苦闷等消极情绪之中。另外,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特殊的生养环境容易形成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胆小、感情脆弱等,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感情关系也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形成。
1.2.3自身原因。大学生抱着美好的愿望、无限的憧憬来到大学,但在现实中,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的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遇到某种挫折,他们就失望、困惑、恐惧、自卑、沮丧等,他们的这些心理矛盾长期得不到指导和疏通,势必会造成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
1.2.4学校原因。学校条件与部属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部分教职工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生对学校没有归属感,大量课余时间使学生感到空虚、无聊,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心理失调。
2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1学校体育能促进大学生智能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得到改善与提高。
2.2学校体育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通常都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在自身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拼搏中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并给大学生带来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
2.3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常常伴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和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这就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力,来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的各种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2.4学校体育能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使人们冲破隔离和孤独,相聚在运动场,建立平等、亲密、和谐关系。使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3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条件。运动场是实施体育的主要场所,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场所,发挥体育的独特教育功能,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加强。
3.2改善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大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
3.3增强学生主体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自信心。在教学中也应尽可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指标,当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指标时应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心。
结语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师范类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体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教学形式,针对目前大学生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及时调节、正确诱导,使大学生能加速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尽快适应社会的行为能力、方式与规范,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赖天德.学校体育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J].体育教学,2001.
[3]何振强等.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4]王立馥.体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J].体育学刊,1999,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