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起源:文化人类学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羌 霞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江苏民间舞蹈“花鼓”的研究,阐述了江苏民间舞蹈的发展,必须是在保持其原有核心及其韵味的基础上,在舞蹈语汇、道具运用以及表演手段等方面加以丰富和提高,从而在形式上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使之具有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观点。
关键词:江苏民间舞蹈 花鼓
花鼓是富有江南特色的民间体育舞蹈。它与北方的秧歌同源异流,是在江南的民歌、小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文艺,是南方农村的群众体育娱乐活动,是灯节、庙会中载歌载舞的民间体育活动形式。
一、花鼓起源
花鼓起源可追溯至明代,盛行于清代中叶。明清文献中所载的“系鼓互歌”、“缛鼓”、“秧鼓”等,便是这种古风的遗存。“打花鼓”、“凤阳花鼓”则是花鼓艺术的雏形。原以说唱为主,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打场子”,亦称“开场”,常为8男8女之歌舞;二为“杂戏”,其剧目或为歌颂英杰,或为传说故事,或为倾吐爱情。
江苏花鼓,名目繁多,或冠以地名,如泰兴花鼓、江都花鼓、海安花鼓;或以表演人数而名,如对子花鼓、四人花鼓;或以使用道具而名,如牵驴花鼓、渔篮花鼓、洛子花鼓等。但是上述任何一种花鼓的传统表演形式,在明代只是戏曲表演的附属部分,都从属于歌舞相随的戏曲表演节目。表演时,或是一旦一丑的“两小戏”,或是一旦一丑一生(旦是红娘子,丑是骚达子,生为相公)的“三小戏”。清代崇川县(今江苏南通)民间艺人所绘《崇川三十六行风俗图》中“打花鼓”的形象,人物便是一旦一丑的“两小戏”。据北京舞蹈学院罗雄岩先生考证,明代周朝俊《红梅记》第十九、二十出中的“打花鼓”,只是戏曲演唱中的“插斜”,花鼓成为独立的民间体育活动是在清代以后。
花鼓流传于江苏海安,起始于明代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绔子弟”的记载;成书于清同治甲子三年的《海陵竹枝词》有词曰:“村部平安时作会,(巫见)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海安古称宁海,属海陵郡,广陵府。流传于广陵、海陵的花鼓,也当包括宁海,即今日之海安。由此推算,花鼓盛行于海安,于今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二、花鼓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问提的两个侧面。没有传承,发展将失去依托;没有发展,传承亦将难以为继。因为人们民间体育舞蹈的审美要求,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追求、审美情趣也会发生变异。花鼓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历经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清代以来,花鼓的表演形式出现戏曲演唱与歌舞表演的分离,当属一例。但是,旧时的这种传承中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的。及至近代,战争年代除在解放区的“大后方”民间体育被引入节庆文化、喜庆文化活动形式之外,大面积“禁会”致使花鼓的传承与发展也曾历经相当一段时间的中断。
全国解放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花鼓同各类民间体育活动一样进入了一个复苏和振兴的时期,并且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借助于民俗节日、喜庆节日的盛会,在传承的基础上致力于出新,并出现了几次突破性发展。花鼓作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不仅在江苏有一定影响,还多次在全国进行表演,受到了普遍的好评。花鼓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在全国民族民间广场歌舞大赛的角逐中,获得过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文化部群众文化最高政府奖“群星奖”评比中,获得过“群星奖”金奖。
三、花鼓的创编
花鼓是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根据托罗普斯运动和项群理论,整合花鼓的共性动作,符合科学健身要求的、为较多群众喜欢做的动作才有可能被选用,并通过整理逐步选入到花鼓的动作和舞步行列中来。花鼓有“颔首、舒腕、顶髋”的基本特色,动作由“上下颔首击鼓”、“左右颔首击鼓”、‘侧屈颔首击鼓’、“绕环颔首击鼓”、“伸臂舒腕击鼓”、“屈臂颔首击鼓”、“绕臂颔首击鼓”、“上顶髋击鼓”、“侧颔首击鼓”等基本动作贯穿始终,看起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花鼓动作紧扣时代节律,赋予舞的韵味和操的动感,既柔美抒情又激越奔波,所谓动静相宜、刚柔相济。花鼓的音乐创作独具匠心,伴之以现代舞蹈的节奏,充分体现了“地方色彩、民族特色、时代气息”。
四、花鼓的社会价值
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通过开展花鼓运动,可以舒筋骨,解劳累,使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有利于调节情绪和培养高尚的情操。情绪与精神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对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在富有节奏的鼓点的伴奏下,通过自我运动来实现宣泄情感,欢娱身心。花鼓的练习和比赛创造了人们交往的机会,构造了情感交流的社会环境。尽管和许多传统体育项目一样具有自娱性特征,可以以个体活动形式存在,但它的现实存在方式却是因参与者的多目标需求而以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方式而展开,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结成了有机的联系。人们在社区活动中
联系起来,互教互学,沟通了人们的情感,丰富了社会活动,促进了交往,增进了友谊。
五、结语
花鼓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既具有传统项目的一般功能,又具有适合和满足不同人群体育活动的需要的时代特征,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整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体育工作者,应挖掘整理研究适合不同人群身心特征、生活水平、社会文化心理和地域特征的活动项目,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使这些活动项目适应社会上各种层次人的需要,让全民健身计划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
参考文献:
[1]黄银华等.民族传统舞蹈与全民健身运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
[2]冯张昌.新兴健身项目――健身秧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