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锡凤 何志良
[案例]:一天,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一日野炊活动。活动前,要求学生分组推选组长,并进行组员分工。学校离野炊地点约五公里,步行到那儿约一小时。活动那天早晨,400多名外出野餐的同学带着物品来到了各自的教室。以下是发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场景:
场景1:8点刚过,一列长长的队伍从学校排出了老远。学生们有的背着锅,有的拎着米,有的端着装满物品的盆,有的肩上挎着一个大背包、手里还拎着一些什么,有的两手空空,什么也不拿……走了约半小时路程,有一段队伍骚动起来。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一个组内几个同伴发生了争执。为了什么呢?问了下,是因为小组里有的组员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照顾他们少带点东西,结果呢,这么多路走下来,带得多的人希望带得少的人帮助拎一下,遭到拒绝,因此发生了争执。
场景2:到目的地已9点多了。风很大,野炊地址选在一条长河的河岸边一个背风的地方。以小组为单位一溜排开,有的小组赶快安营扎寨,捡砖块搭灶台,淘米洗菜端水,捡柴草,分工合作,井然有序。而更多的小组看上去一团糟。有一个组,灶台边只有一个人,又是炒菜、又是切菜,还要到灶膛里烧火,厨师伙夫全是他一个人。我过去问他,你们组里的人呢?他火火地说,他们说去拾柴草和端水的,还不来。有的小组,做饭的做饭,吃东西的吃东西。有的小组过了好长时间,小组里的人还在东奔西跑,打打闹闹,小组长叫来这个,又跑掉了那个。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学生们普遍缺少一种合作意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中,他们常常缺乏与同龄交往的机会和能力,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也不会合作。2001年,作为省级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提前半年在我们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最强调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同学友谊,发生协作能力,体验共同进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那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指导好小组合作呢?通过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成立小组学会合作
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三年级开始实施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太小,根本不知道怎么合作甚至还没有合作的意识。从来没有进行或只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学生的合作素养很差。
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我们先实行2人合作,以后陆续过渡到3人、4人或者6人,而且是由教室走向校外。小组的成立,先可由教师安排,开始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有助于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学生的收获也就更多),以后再按兴趣、自愿原则成立小组。然后再选责任心较强、能够协调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学生任组长,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组长开始可由教师指定,一段时间后就不要指定了,学生也不喜欢指定了。要引入竞争机制,干得不合适的小组长就要辞职。
小组初步成立后,教师开始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一些合作的基本素养: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分享。告诉学生,会倾听比会说更重要,要善于接受同伴的不同见解,倾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说话的人,姿势要端正,专心听别人的讲话并对别人的说话给予恰当的反应;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有意识要等别人说完再讲等;真诚地赞美、欣赏别人,才会赢得更多人的赞美;当自己或同伴取得成绩,要善于大家一起分享,切忌孤芳自赏、高高在上或者事不关己,漠然视之。
在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很有必要进行相关的训练,初步掌握合作要求,为他们学会合作打好基础,这样才有助于活动的展开。
(二)明确分工充分协作
综合实践的一个具体的活动,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动手去做、总结展示等一系列过程组成,因此任务较多,跨时也较长。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分工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特别是要照顾那些平时在班上处于劣势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如:《走近端午》这个主题活动,在“包粽子”这一实践活动中,有一小组是这样分工的:有的学生负责带粽叶,有的学生负责带糯米,有的学生负责带肉、豆、花生米。而小组里有一个女孩,7岁时,母亲淹死了,父亲娶了后妈,她就一直跟着奶奶过,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但这个学生比较心灵手巧。考虑到她的家庭条件,组内其他学生商量不要让她带东西来。但为了不挫伤她的自尊心,就让她专门负责跟奶奶学包粽子,到学校后负责教大家。(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几乎没有人会包粽子了)在活动前一个星期中,她每天缠着她奶奶学包粽子,包的粽子还真是有模有样的。活动那一天,在她的带动下,不光是她所在的组都学会了,其它组里也都跟着她学会了。那一天,看得出,她非常地快乐。
分工之外还必须进行协作。协作首先要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帮助。种植小组中负责挖地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是从乡下转来的,挖地挺在行,另一个却是挖一锄踩一脚,便问指导教师,“为什么他挖得又快又好?”教师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我也不明白,你可以问问他。”那个孩子便乐意地手把手地教他。种植小组的学生在进行“田间管理”时,发现有低年级的小朋友踩他们的菜,他们向教师告状,教师说:“你们几个一起商量,看怎样制止他们的行为。”最后决定写警示牌,可这两个学生又犯难啦,说他们的字写得不好,画也画得挺糟糕。教师又问:“你们组谁擅长这些?”他们推荐万琼。他们请来万琼写好了牌子,再插在菜地。协作还包括资源共享,这里所讲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财力等。种植小组负责出种植专刊的学生,要有相关内容才能出好。万琼为没资料而苦恼,教师便要查找资料的学生把资料给他。在蔬菜展示交谈会上,能说会道的负责人,如果不知道这种蔬菜的生长过程又怎能把它的特点介绍清楚。进行田间管理的所有学生写的观察日记,无疑能使他滔滔不绝。协作还包括生活上的关心和彼此的激励。比如在挖地时,李晃威不小心摔了一跤,额角撞出了血,其他组员便扶他到医务室包扎好伤口后,教师又示意谢振文送他回家。当某个组员有什么新的发现,获得点滴进步时,教师又要他们互相祝贺。特别是当哪个学生有畏难情绪或想偷懒时,督促其他同学去鼓励提醒他。
(三)及时交流适时评价
小组合作,有分有合。由于分工具体,学生的信息往往可能有些偏窄或者片面,研制的作品难得十全十美,所想到的问题只是一己之见。另外,活动时间较长,过程较复杂,一些问题,一些收获会不时地出现。为保证小组的有效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要及时组织交流。交流分课外与课内,可由小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也可在指导教师的督促下开展(刚开始最好有教师在场)。每一阶段活动实施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小组需要共同讨论解决;当活动取得进展时,小组成员渴望分享成果畅谈体验;当活动某一步骤结束时,成员需要汇总活动成果,进行资料加工整理,评价彼此表现;当有新的问题时,活动怎样拓展,要及时讨论。指导教师要引导小组长去捕捉这些时刻,开展讨论交流。
如我们在开展《我们的金鼎》这一活动,负责采访金鼎老总了解金鼎投资教育情况的小组成员们有一天很气馁地跑来对我说,金鼎门卫上的人不让他们进去。我就问他们:你们怎么去的?他们说,他们走到那儿,说了许多好话,门卫就是没让他们进去。我说,那你们能不能换个方式,看看有没有谁的亲戚或者谁的爸爸妈妈在那里上班,或者认识金鼎老总或门卫上的人。经我这一提醒,他们有人说了句:“有了。”就都跑掉了。过了几天,他们很神气地来告诉我,他采访到了。我问他们,是怎么采访到的。他们告诉我,说我们班某某同学的爸爸是做保险的,很老总很熟,让他先打了一个电话过去帮我们联系好了,我们再去,于是就采访到了。
又如:在进行“校园绿园调查”这一活动时,小组成员按组长的要求,设计好调查表,分别在学校的创新园、学习园、希望园、成长园里数植物、拍照、采访花工、上网上图书馆查阅等,工作都一一安排好了。调查完后,校园里的绿化情况如何呢?组长薛震宇便召集组员进行资料汇总,由王寒凝写调查报告,由于组长及时交流总结,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组的精彩发言和丰富的成果展示赢得同学们的掌声。
及时交流一定要伴随着适当的评价,有交流有评价有反思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继续更好地开展活动。
评价时,先让每个学生说说个人和小组完成任务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再由其他组员互相评价,主要讲优点,不足则要慎讲(可口头评价也可采用表格式)。然后是教师评,师评分为两种:口头评价主要是在上课或活动时对学生参与小组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方面进行及时评价,如学生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认真倾听并能采纳好的意见,能平等对待同学等。另外是书面评价如批改作业时写一句赞美地合作方面的一句话。最后是期末设计总评价表,把学生合作精神纳入测评项目中。合作精神这一项最多是3颗星,先由自己打自评五角星,再由组内讨论,打上互评星,最后由教师打上师评星。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四)发现问题随机解决
学生由于年龄小,性格各异,在合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教师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对于那些在活动中缺乏自信,不够积极主动,依赖性强的孩子,指导教师要多给鼓励,比如可以开展“优点轰炸”讨论会,让同学谈谈他的优点,并安排一个同学带他,督促影响他主动开展活动,发现进步,充分肯定并给予奖励,如奖红花、加分等。
对于那些好大喜功,认为自己做得多,聪明能干,便嘲笑合作伙伴做得没有他好的一些孩子,指导教师可以对其活动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认可,切忌不能过分。同时对其他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高度赞赏他们的劳动价值。结合一些小故事,让孩子学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让孩子明白只有每个组员都目标一致,分工协作,荣辱与共,小组才能成为优秀小组,才能共同进步。
对于一些小组长,指导教师更要注意作好指导。有的组长专制独裁,凡事一人说了算,不听取组员的意见,认为自己身为组长,高高在上,并以组长的身份命令小组成员做这做那,而小组成员也甘于听命,被动服从,小组合作缺乏民主协商的气氛。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鼓励组员畅所欲言,出谋划策,并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意见。
总之,对学生小组合作的指导既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同时也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掌握指导的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