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兴明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提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感受生活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有意孕伏,尽早感受。“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类”之前,针对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让孩子们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看看各类商品的摆放,去文具店瞧瞧各类文具的摆放,去新华书店观察各类书籍的摆放等等。让学生先体验生活中的分类情况,尽早在生活中感受到分类的好处,那么分类这种数学思想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课堂上,学生勇于且乐于把自己课前观察到的、收集到的信息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就形象快乐地学会了分类。学生经过亲身感受之后再进行学习,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易高涨,课堂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二、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的时候,一开始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小朋友知道国庆节是几月几日吗?是啊,国庆节快到了,老师准备买一些彩带来装饰我们的教室,首先要用红彩带把黑板四周装饰一圈,那老师应该买多长的红彩带呢?为了不浪费彩带,老师应该怎么做呢?通过问题的形式对生活情景进行创设,使学生产生测量的需要,从而产生认识米的需要,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课后他也会很自觉地把学到的米的新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不但懂得怎样布置黑板,还可以布置门窗、走道等,也知道怎样可以更好地节省原料等等。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他借助了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们赛车的情景:在小动物们的运动会上,小猫、小狗、小猴进行赛车比赛,它们从同一起点出发,大家猜猜谁会获第一名呢?小猫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狗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最后当然是小猴获得了冠军。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什么圆的车轮会驶得更快呢?”从而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圆的基本特征。认识了圆之后,他们就会去生活中找,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应用到圆的这些特征的。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逐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不应该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量化的眼光观察生活活动中相关的事情,发展新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例如,“小明和他爸爸、妈妈一起去苏州旅游,南通到苏州每人车票3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这时有位学生问我:“老师,小明多大了?”我说:“你问这干什么?”他说:“如果小明很小,坐车的时候可以坐在他爸爸或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有的学生说:“小明不超过1.2米的话,可以买半票。”还有学生说:“会出现3种情况,小明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求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借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四、解决生活数学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如在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是正方形的。在了解了“分类”之后,让学生去整理自己的书包,把自己的文具、书本等分分类,回家也可以尝试着去整理自己的卧室。在学习了“人民币”之后,让学生亲自去超市实践一回,在付钱和找钱之间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感受“对称美”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图形,自己去创造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生活……总之,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生活的有心人,学以致用。经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和积累,就能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积极性,并且会主动地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等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