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及发展路径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全民健身背景下,群众需要高质量、多层次的体育指导与服务,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初步建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从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高校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机遇,在此基础上探究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 发展路径 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c)-0185-02
1 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需求新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体育需求日益增长,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为促进群众体育科学化、常态化和生活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现状
1994年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为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1],最基本的属性是公益性。从人数上来看,自《制度》正式实施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迅速地壮大并取得了重大成绩,成为群众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据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官方统计,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已达182万,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达到1774个。从整体来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经初步建立,并已成为体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对全民健身进程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口还很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
2.2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
日本早在1957年就建立了体育指导员制度,到如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举世瞩目的成效。据文部省1994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已达6万余人,与人口的比例为1:2000,到2001年,日本体育指导员的总人数接近13万 ;反观同时期中国,建国初期举国投入社会主义生产,对体育文化事业并不重视,直到1994年才正式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此后指导员队伍逐渐壮大,直到2011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65万人,与总人口比例才达到1∶2000,目前总人数达到182万,虽然短期内成长迅速,但相比日本还是发展缓慢。
2.2.2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构成不合理
调查显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构成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偏高现象,31~40岁仅占27.18%,41岁以上占到了57.55%;从文化程度来看,相比日本和美国,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8.1%,而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仅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13.87%,并且非体育专业人群占到了总数的半数以上[2]。文化程度是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水平限制了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的问题之一。
2.2.3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制不完善
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上,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统一组织和管理,培训分级不分类,高校和各级体育部门负责组织培训;日本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由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相互协作,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培训和资格认定[3];其次在培训内容上,日本和美国都会根据各级各类体育指导者工作性质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置培训内容,做到重视科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兼顾专项运动知识和指导实践的培训,我国则注重体育科学理论的掌握而轻视专项技术指导的培训。
3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路径分析
3.1 高校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专业院校是我国体育专业人才的摇篮,六十余载的发展历程,随着办学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在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面也日趋成熟,为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资条件,相比起社会从业人员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高校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具有文化程度高、运动实践基础好、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等优势。因此,高校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指导人才整体综合素质更高、能力更强,有着明显的优势。国家鼓励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马拉松、广场舞等活动的广泛开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多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也有着广大的市场,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3.2 高校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
3.2.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不统一,有的是培养专门型人才,有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是复合型人才,还有的是三个都培养。在培养目标上,各校根据人才需求导向和自身特色来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当前的局势是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界限不清晰,首要任务是确定社会体育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再在此基础上组织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
3.2.2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专业理论课程与科学基础课程相结合、学科理论与术科实践并重,同时要与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相区分,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语言表达力、道德逻辑推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不断为社会输送大量亟需的专业指导人才,服务于各阶层各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3.2.3 提高学生的专项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源于基层体育参与者和工作者,虽然他们没有专业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扎根于群众体育当中,对指导群众体育活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和体验,这正是高校专业学生所急缺的,因此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日常实践中,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时间和课时,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和总结,将高校与社会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走入社会建立坚实的基础。
3.2.4 推进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当前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培养了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专业人才与群众体育需求的有效对接,国家相关部门设立职业岗位后,高校应当积极寻求对接途径,实现高校与社会真正接轨,让专业人才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运用到群众体育中去。
4 結语
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体育的关键一环,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起步晚、发展不完善,社会各职能部门应当完善管理,同时高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优秀人才,共同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G811.4-65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S].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徐云.日本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经验给我们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5):99-101.
[3] 周松青,何颖,胡建忠,等.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比较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4):309-3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