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相关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关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研究较多,但大多较为宏观,缺乏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具体研究和指导。本研究对大学生的择业意向进行调查,发现专业满意度、学业意识对大学生的择业意向有一定的影响,并提出树立正确择业意向的具体化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专业满意度 学业意识 择业意向
1问题的提出
根据北京北森测评公司与新浪网、《中国大学生就业》开展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表明: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1]。
有研究(王勤,童腮军,2004)还表明:目前,高考学生专业选择和专业兴趣方面的一致性比较低,完全吻合的人还不到一半。这是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的原因之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潜能研究中心就北京高校的大学生专业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显示:有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状况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如下:自己不感兴趣(占总调查人数的48.2%);专业前景不好和就业困难(分别占调查总人数16.1%和26%);受家庭影响的占0.9%;其他因素的占3.2%[2]。华南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对广州地区的中山大学等7所本科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42%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3]。
由此可见,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感兴趣;除了专业兴趣外,还与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生涯动机、个人学习某一专业或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以及个人的个性特点等择业意向有关。目前针对大学生专业满意度方面的调查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等方面,而缺乏对专业满意度、学业意识与择业意向三个变量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便从这个角度展开。
2择业意向的相关研究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专业满意度
专业满意度是指学生对就读本专业的一种感受或情感反应,代表了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一种特殊态度(赵欣,卜安康,2005)。
2.1.2学业意识
本研究所指的学业意识主要指大学生对自身学业表现的觉知、维持努力学习的意志力以及主动学习并开发自身学习潜能的意愿。学业意识不良则表现为智力正常或较高而学习成绩低下或一般[4]。
2.1.3择业意向
择业意向定义为个人对择业最终结果的信念、计划或期望。当前“大学生择业意向”可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大学生对自身就业前景的态度;毕业后的选择(直接择业或间接择业);就业地域的选择;就业行业的选择;月薪期望值;择业标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择业途径取向[5]。
2.2研究假设
假设1: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在专业满意度、学业意识上有显著差异,且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学业意识与择业意向水平低于专业满意的大学生。
假设2:专业不满意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在性别、专业、生源地上不存在差异。
2.3研究过程
2.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新疆某高校大二和大三汉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随机抽取1000人作为研究的研究对象(具体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2.3.2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成型的学业意识问卷与择业意向问卷。包括被试基本信息的统计,学业意识问卷包括学习能力、独立性、意志力、学习潜能四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择业意向问卷包括四个维度:自我认识、自我信心、择业期望、择业计划的确立,采用五点方式作答,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
访谈法:分别从专业满意、无所谓、专业不满意大学生中随机各抽取5人进行访谈,共计15人。
2.3.3数据采集及处理
对专业满意、无所谓、不满意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的择业意向进行对比,并探讨专业满意度、学业意识对择业意向的之间的关系,综合问卷资料和访谈资料,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3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对择业意向的研究结论如下:
(1)专业满意度、学业意识对大学生的择业意向有一定影响,专业满意的大学生的学业意识、择业意向水平均好于专业不满意和专业无所谓的大学生;专业不满意与专业无所谓的大学生在择业意向各维度上没有差异。
(2)专业不满意大学生的择业意向水平在性别和专业上都没有差异;择业意向水平在自我认识、自我信心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城乡差异,择业计划的确立存在城乡差异,且来自城镇的学生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3)加强对专业不满意大学生学业意识与择业意向的干预与指导,尤其要关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择业计划,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各高校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个体职业辅导、择业意向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性向测评等途径,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气质等,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确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
另外,高校还需及时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意向。还要引导大学生理性考研,看清就业形势,端正考研动机,正确认识就业与考研;同时,学生自身也需要坚定就业信心、树立择业的风险意识和灵活就业的观念,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以平常心对待初次就业,先就业后择业。
参考文献:
[1]陆升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法制与经济,2009,(5):123-126
[2]陈大尧.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所面临的三大研究课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4):12-15
[3]陈红梅.中外学校职业指导比较研究探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4):10-11
[4]桑青.浅谈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教化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分析和运用[J].科教文汇,2009,(4):69
[5]赵玮.我国大学生择业意向研究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2008,(3):37-40
(吴彩霞 马喜亭,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5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