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德育在新课程标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社会主义责任感。这些都充分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教师教学中的示范标榜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借助中国数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是德育的灵魂所在,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不仅肩负着知识传承的任务,也具有德育的任务和功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悠久的数学发展史,这些宝贵的德育素材,激发着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问学生怎样辨别方向时,学生回答说可以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这时我适时的告诉学生,大家知道吗?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在数学教学中介绍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把这种热情转化为对家乡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让德育落实到位。
三、结合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认真、严谨、准确。这种科学态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指导于学生生活。例如教学《分一分》时,从超市中各类商品摆放形式着手,让学生说说这样放有什么好处,从而初步理解“分一分”的重要性。通过课上整理铅笔盒、整理书包,课后整理自己的房间,使不仅体会到了分类的思想,也培养了初步分类的能力,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严谨性。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后,让学生设计“愉快的星期天”并按照自己的设计安排这样的一天。许多学生体验过后通过画钟面和故事情节告诉我不同时间他们分别做的事,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尊重生活实际,认识到珍惜时间、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这些丰富的数学生活,指导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学生认真的态度、严谨的风气、真实的反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这些优秀的特性都是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见证。
四、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年_月_日,教学时,我适当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为发展祖国而努力。运用数学图表时进行思想教育,形象、直观,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我让学生把本班期中考试成绩制成统计表,并算出平均分。在练习中,学生把自己与班集体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从个人分数与班集体平均分数的比较中,学生很清晰地看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提高平均分?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明白:只有每个人的分数都高了,才能提高平均分,为集体争光,以此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学过简单的统计这部分知识之后,我们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或者用电、用水、用煤气),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节约能源)。再如: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1)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我们全班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2)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我们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通过计算,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节约木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只要教师做到了“渗透有心、渗透得法”,那一定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