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三部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广阔的语文阅读天地,尊重个人的见解,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三部曲”。本文围绕这一内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阐述。
关键词:个性化;主体;对话;探究;文本;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广阔的语文阅读天地,充分关注其心理的独特性,尊重个人的见解,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一、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体。从生理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语言符号的感觉、传导、反應、识别的能力;从心理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从实践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的理解、说明、鉴赏、批评的能力;从认知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的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的能力。而这些阅读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足够的读书训练时间做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职责是组织、示范、点拨、答疑、激励,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如教学挂图、报刊图书、电视网络等课程资源,提高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因势利导,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绝不可越俎代庖,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如我在教《鲸》一课文时设计如下教学片段:
(1)宣布召开一个关于鲸的“新闻发布会”,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
(2)分组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的一项来研究。
(3)成立“鲸研究专家组”,让学生围绕一个方面有重点地汇报鲸的研究成果。
这个教学过程从表面看好像只是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创意,但实际上体现了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求。“我喜欢,我才选择”,既然是选择喜欢的,自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那么学习的兴趣、求知的积极性也就无须穷尽各种办法来激发了。
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回顾教育的过去,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把传统教学比作“传话教学”。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理解教材当作目的和中心,从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讲课追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课堂俨然成了教师展示教学技巧的舞台;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和几个尖子生在唱戏,其余学生当观众,课堂中缺乏广泛的、多向的交流,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被忽视;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师生成了教材的奴隶,阅读过程中的顿悟、美感、灵性、想象被忽视。这种长期以来的“牵引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独特个性,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新课程的这一新理念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语文教学的本质及学生阅读认知规律提出的一个高屋建瓴的教学理念。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之上。教师除了课前必须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更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
我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很注重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一步一步逐渐把学生引进文本,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多元化、个性化。我共安排了三次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第一次,我让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并引导说:“读书要用心去读,要仔仔细细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请拿起书用心读课文,速度不要太快,声音不要太高。”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第二次对话。第三次,我引导学生说:“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这样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其一,给足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其二,教师的范读起到了情感上的铺陈;其三,指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这样的对话是深层次的,这是一个等待、等待、再等待的过程,由此,学生才有了“母爱是全力的支持,母爱是无言的付出,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这样的个性化理解。这样的等待,是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妨多些等待,唯有等待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地解读文本
阅读文本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共鸣的过程。当我们阅读文本时,一方面要从不同的侧面去探究文本所蕴含的意义的生成过程,展开文本的新景观;另一方面,要从个体不同的需要去自主选择阅读的信息,满足主观的阅读愿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的精神需求包括理智需求、情感需求和意志需求。学生每一个需求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求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如我在执教《草船借箭》时,抓住诸葛亮的“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才能,“笑”出了他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
我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地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大大深化了探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石景章.“走进新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5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