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化学学习行为改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完成初中生化学学习行为的改变,教师要从实施化学教学层面入手,努力促成正确的化学学习行为的领悟和践行。教师要精心备课,科学施教,特别是要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尤其是实验演示和实物解释,从而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
关键词:学习行为;化学教学;班级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课是因为知识水平已经有了一些提高对事物的判断也有了一些能力,动手能力高于低年级,有求知的欲望,如何在一考二选的考试中化学成绩遥遥领先,处于优势地位呢?这就得从化学学习行为的改变中入手,从而寻求答案。
学习行为与先天性行为不同,是后天获得的经验性的行为。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学习行为主要发生在学校当中。初中生年龄还小不知道如何正确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教师有义务并且有责任规范和引导学生。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因此,我认为初中生化学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化学教师的化学教学理念和班级管理理念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学生化学学习行为改变的最主要原因。
初中化学课程要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和规范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行为,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科学高效的化学教学,让学生知晓并采取正确的化学学习行为。
一、化学教师要认真备课
教师把所要讲的内容尽可能的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例如:讲到酸根时,我们都知道酸去掉氢以后剩余的部分,但是,这不够形象,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在北方可以把伐木的方式引入其中,树根是大树去掉上半部分剩余在泥土里的部分;在海南你可以引入甘蔗割下剩余部分就是其根部,从而就好讲解酸根是酸去掉氢以后剩余的部分。燃烧的条件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引入非洲原始森林夏天火灾发生的原因,满足可燃物---厚厚的落叶,夏天温度高---温度在落叶里长时间的保存,这些落叶与氧气的充分接触---氧气的存在,这些条件满足了燃烧的条件,火灾就可以发生;那就顺其自然讲解灭火的原理:原始森林大火的发生是对森林的破坏,采取什么的方式灭火呢?灭火器显然在茫茫的原始森林火灾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同学们就会联系身边的事情想到打防火隔离带,那么这样做的原理是在大火到来前清除可燃物讲给同学们,他们就会恍然大悟。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科学的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化学备课以及教案不是一次性就能成功的,这需要反复的修改,反复的添加,而不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盲目进行抄写。每一个班级的学生也是有所不同的,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演示实验要认真准备,简单快捷是最佳的方式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有很多,一般的学校都能开出,演示实验是最直接有效的与课本内容相联接的桥梁和纽带。往往实验的颜色、气泡、沉淀、放热和吸热学生直接能够体会得到。有的时候做演示实验时,可以简单有效的进行。例如:做分子运动的实验时,就可以用一个烧杯,三个白色的矿泉水瓶盖进行演示实验。讲到证明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拿雪碧饮料来做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导气管插到雪碧饮料的瓶口上下震荡,导管的另一端放入澄清石灰水中进行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实验器材可以向班级内的同学争取来,他们会很踊跃参与;其次,药品用量少,避免了浪费;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再次,实验操作简便,学生参与度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抽象化的内容可以用实物进行解释说明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很多微观的问题,肉眼是看不到的。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描述,显得有些枯燥,难懂。这样我们不如用实物模型或可以移动的物件进行代替,用来讲解。例如:水电解实验的微观讲解,可以准备两个大号和四个小号的,大号和小号颜色不同的磁粘扣,按照水分子的构成进行分为两组即一个大粘扣和两个小粘扣表示一个水分子,就这样两个水分子的磁扣组合就形成了,在黑板上可以自由的讲解水分子在通电的情况下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分离与重新组合。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形象的讲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同时也为后面质量守恒定律三不变原則的内容进行了铺垫,另外抽象化的形象表述,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总之,初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引导从而得到改变,这就需要教师耐下心来,利用化学教学切实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学习行为,“从细节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努力促成正确的化学学习行为的领悟和践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龚春燕,冯友余,查慧.魏书生特色教育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