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腹泻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羊腹泻病在1~3周龄以及断奶前后的羔羊中发病率较高,通常会带来较高的死亡率,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能够导致羊腹泻的病因较为多样且复杂,在防治的过程中应该仔细分析患病原因,排除患病因素,采取综合型的措施降低发病率,减少养殖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羊腹泻;鉴别诊断;防治对策
针对羊腹泻的情况,主要病因包括羔羊大肠杆菌病,羊沙门氏菌病,羔羊梭菌性痢疾。以上疾病都能够使患病羊出现腹泻和血便的症状,为了准确的采取治疗措施,需要在诊断的过程中加以鉴别。
1 羊腹泻的鉴别诊断
1.1 流行病学鉴别诊断
1.1.1 羔羊大肠杆菌病羔羊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体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患病羊以及带菌羊是主要的传染源,能够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发病不分季节,饲养管理因素是影响发病率的主要因素,寒冷侵袭、气温多变、饲料质量过差、羊舍内阴暗潮湿、养殖环境差、通风情况不好等能够诱发羔羊大肠杆菌病。该病的流行特点通常为地方性流行或散发,6周龄以内的羔羊发病率较高。
1.1.2 羊沙门氏菌病羊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例如羊流产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都柏林沙门氏菌。经消化道传播,交配的过程也能够传播病原体,患病羊与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可感染任何年龄和任何品种的羊,其中断奶期的羔羊是高发群体,怀孕母羊也较容易感染患病。
1.1.3 羔羊梭菌性痢疾羔羊梭菌性痢疾的病原体是B型魏氏梭菌。患病羔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带菌母羊也在该病的传播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脐带以及创伤部位进行感染。该病的发病诱因主要包括母羊在怀孕期间缺乏营养、羔羊体质较差、气候不稳定、寒冷,尤其是在风雪过后,遭受冷空气的刺激会极大地增加该病的发病率,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在7日龄以内的羔羊中发病情况严重。
1.2 临床症状鉴别诊断
1.2.1 羔羊大肠杆菌病患病羊主要表现为败血型或下痢疾型发病。败血型的临床表现常见于2~6周龄的羔羊,患病羊体温上升至42°C,精神萎靡,身体虚脱,腹泻症状轻微,部分患病羊没有腹泻症状。下痢型发病的典型表现是腹泻,粪便中含有血液、呈黏性、有恶臭气味,同时伴随着腹痛、虚弱、脱水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病羊会出现衰竭死亡。
1.2.2 羊沙门氏菌病主要临床表现分为下痢型和流产型,流产型的患病羊少数有腹泻的症状。下痢型的患病羊粪便有恶臭气味,食欲下降、低头、背部拱起,体温上升,随后倒地不起,发病1~5天会发生死亡。
1.2.3 羔羊梭菌性痢疾该病的高发年龄为7日龄以内,患病羊在发病初期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短时间内即会发生腹泻,粪便呈糊状,部分患病羊排稀薄粪便,有恶臭的气味,颜色呈黄绿色、黄白色或灰白色,发病后期可发展为血便。患病羊体质虚弱,倒地不愿起身,通常发病1~2天内会发生死亡。少数的患病羊仅有腹胀的症状但是不发生下痢。
1.3 病理变化鉴别诊断
1.3.1 羔羊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下痢型的大肠杆菌患病羊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为急性胃肠炎病变,胃内乳凝块发酵、肠黏膜肿胀出血,肠内有血液以及气泡。
1.3.2 羊沙门氏菌病的病理变化下痢型发病的沙门氏菌病患病羊剖检可见尸体消瘦,真胃与小肠黏膜中充血,脾脏也有充血表现,肠道内容物稀薄呈水状,心外膜有出血点。
1.3.3 羔羊梭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病死羔羊的脱水情况严重,真胃内存在未完全消化的乳凝块,小肠黏膜充血表面有溃疡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心包积液,肝脏部位有充血和瘀斑。
2 羊腹泻的防治对策
2.1 保证环境卫生清洁
定期清洁打扫羊舍的卫生,保证环境的干净舒适,及时更换垫草,提供干净充足的饮水,消毒时可以使用草木灰水、石灰水以及消毒药剂。并且要保持羊舍内的干燥,避免细菌的滋生。养殖户应根据自身的养殖条件、养殖规模以及疾病發生情况综合考虑防治措施,选择质优价廉的治疗药物,降低养殖成本。
2.2 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
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对羊腹泻的预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现有羊只患病时需要及时将其隔离,防止大范围的传染扩散。合理进行分群,避免盲目混群饲养。更换饲料时要有过渡时间。科学喂养,根据羊只的实际情况结合生长发育状况确定饲喂量以及饲喂程序。尤其要注意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
2.3 治疗方法
在发生羊腹泻时,要查明发病原因,改善养殖环境同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选择治疗药物时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高效的药物。通常可使用的药物有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小檗碱等,根据不同病症和发病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0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