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谈语文情趣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我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趣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情趣。现就语文课堂的情趣教学,谈三点体会。
  一、点拨导“情”
  语文情趣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如果学生读不明,悟不出文章中的情趣,那么培养学生的情趣便成为一句空话,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要拨开云雾,劈开丛莽,引导学生采摘文章中的精华,领略文章的情趣奥妙之所在。例如新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莫怀戚写的《散步》一文,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语言文字所构成内在张力,就无法悟出文章的情趣所在,甚至认为这篇课文平淡如水,毫无回昧而言。因此,我们要精心点拨,开导学生领悟本文的情趣。一是在朴拙的文字里流露出率真纯朴的不泯童心。、课文中间写道:“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奶奶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活脱地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智慧的孩子形象,充满了生活情趣。
  二是在平白的文字里,激扬着平实朴素的人间真情。文章篇末寫道:“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电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一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定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些语言平白简易,干脆利落,一段话就有如一首歌,在平白的文字里激扬着内在的人间真情,暗含了人到中年时肩负的承前启后的生活使命感,同时也写出了一家三代人情感的欢愉和深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从语言和情感人手,挖掘这段文字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吟哦传“情”
  语文情趣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依托入神的吟哦方能显现出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
  我在教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时,先给学生描绘了一个天封地冻,白雪皑皑,一代伟人屹立山颠,激情高歌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其中景,其中情;在情景中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让学生“大声吟,长声咏”,并且指导学生把握声音高下急徐的一种意境。如文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在或急或徐、或高或下吟咏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情怀,一种祖国大地尽收眼底,一统江山的激越豪情,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此中的浩然文字情趣自然流溢。又如文中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语言深沉暂缓。通过吟咏,我们能感受到伟人的真正旨向:“昔之骄者逝矣,今之英者在矣”,烘云托月地表达了对当今劳苦大众的美誉和盛赞,其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在一字一句的玩味,咀嚼中,语文情趣自然养成。
  可以说,情趣是语文教学的命根子。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情趣的培养,把富有情趣的一篇课文肢解得零零落落,支离破碎;即使老师讲得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听了,也只能是索然寡味,意兴阑珊,其中情趣荡然无存:
  三、涵咏养“情”
  语文情趣的培养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学、文化涵养,那是短命的,浅薄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多看多学文、史、哲知识,为养成语文情趣夯实基础。例如当读到”两岸潮平阔,风正一帆悬”时,我们能体昧到诗中洋溢的盛唐气氛;当读到“野旷关低树,江清日近人”时,我们也一定能体味到诗人骨子里冷峻高洁的铮铮气质。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涵咏体味,细细把玩。
  读文章,要善于含英咀华,从而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在发现文章美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情趣。同为表现“愁情”,古之诗人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有“载不动,许多愁”;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还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这些都能让我们在深切感受到文章语言美的同时,通过涵咏培养了我们的语文情趣。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名列秋思之首,有秋思之祖的美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其中的精雕细琢却又不留痕迹的简练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深沉丰富、游子思乡的感人画面。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涵咏,里头的情趣便能自然涌现。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那么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命根子。我们把握了文章与学生的情趣,就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脉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文章的情趣所在,发现激发学生情趣的途径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语文情趣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真正带入语文审美的殿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0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