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闪亮登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设计理念】
一切语文都是写作课。只有让学生亲历读、写的过程,才能领悟到文本作者写法的奥妙,享受到习作的乐趣。习作教学只有唤醒、引爆孩子们表达的兴趣、愿望,习作教学才能迈入自由的王国。
引导敏于观察,抓住人物个性特征,学习、借鉴大作家描写人物出场时的方法,大胆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和人物,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习作。
【教学内容】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的面孔,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想想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说说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和他留给你的印象,还可以说说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情,以及你对他的印象的变化。
【教學目标】
1.欣赏并学习名篇佳作中人物描写出场的方法,并尝试着大胆运用到描写人物的出场中来,初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2.学会给文章拟定有个性、有创意的题目。
3.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通过具体的事例,进一步来写出他一个或多个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篇,总结写法(10分钟)
师(点拨):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通过文字承载,穿越时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出示PPT 1:蹦着跳着走出的“小胖墩”
“要不——摔跤。”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徐光耀《小兵张嘎》
【小胖墩一出场,就给人感觉他是一个淳朴憨厚的孩子!◎动作描写】
2. 出示PPT 2:“凤辣子”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曹雪芹《红楼梦》
【这是红楼梦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物出场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放诞无礼、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就跃然纸上。◎语言描写】
3. 出示PPT3:从西瓜地里走出“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鲁迅的《少年闰土》
【人物是在一个广阔的背景西瓜地里出场的,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给我们的印象是聪明能干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肖像描写】
4. 出示PPT4:在笑声中出场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笑得开心,笑得像个顽童。◎神态描写】
5. 出示PPT5:身怀绝技的匠人“刷子李”出场
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冯骥才《俗世奇人》
【用朴素直白的文字,不以任何渲染的手法来描写人和事物的写法,读了这段文字,艺高人胆大的刷子李就跃然纸上。◎白描描写】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些人物或是蹦着、跳着、笑着出场的,或是人未到声先到,这一瞬间的定格使文章一开始就与众不同。
我们知道的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白描的方法。大作家往往能巧妙地综合地运用,笔下生花,让人物一出场,就呼之欲出,鲜活生动,吸引读者。
二、人物出场,不同凡响(15分钟)
师:下面就来现场写微作文,跟编微信一样简单。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肖像描写或者语言描写等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一)示范引路
猜猜他们是谁?
★这张冲你微笑着的阳光小方脸,不是别人,是相小校园里的活跃达人。校园里、街道边,但凡见到老师,他总会热情地一路小跑上前,大方又腼腆地打声招呼:“老师,您好!”声音柔柔的、亮亮的。然后敬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便转身跑去!这个热情、率真、有礼貌的“暖男”是谁呢?(班级同学脸谱)
★“明天我们就举行毕业典礼,让我们慢慢体会长大的滋味,这昭示着一种荣耀,更提醒着一种幸福!”在毕业班宣誓冲刺大会上,他铿锵有力的诵读声感染着每一个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只见他手捧讲话稿,昂首挺胸,气宇轩昂,抑扬顿挫地诵读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发自他的内心。(校长讲话形象)
(二)选择校园里的人物(新校长、大厨王师傅、王老师、保安李)
(三)班级人物脸谱
(四)“人物出场”微习作欣赏
1.自读微习作。请同学们自读习作,在别人欣赏之前,这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肯定。重点感受是否文通字顺。之前或许你没有这习惯,现在开始养成,好吗?
2.互读微习作。同桌相互看看,可以提提意见,也可以相互修改习作
3.共享习作。班长给咱推荐一位习作好的同学。或者有谁毛遂自荐读读自己的习作。
师:聆听了你们的微习作,我想起了哲学家阿伦特的话:每个人以言说和行动让自己切入世界,就像人的第二次诞生,富有创新性。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语言”在当下的课堂上诞生了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第二次诞生”,鼓掌! 三、自由拟题,谋篇布局(10分钟)
师(过渡):要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还需要用进一步的描写,写成一篇文章。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是,凤头、猪肚、豹尾,加上一个靓丽的题目。
1.播放视频《好题目,文章美丽的眼睛》。
2.自由拟题。
3.分享题目。
4.谋篇布局,快速构思。
写活人物
◆人物特点:
1.一特点一件事。
2.一特点多件事。(片段组合法)
3.多特点多件事。
◆一组人物群像:
1.共同点。
2.不同点
师(总结):总有一款题目适合你,能触动你心中那根柔软的弦,选择拟定自己喜欢的作文题目,很快构思行文。
四、快速成文,自主修改(2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课文名篇佳作中人物的出场描写,也练写了微作文让人物闪亮登场,你们善于观察,敏于思考,写得不错。
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作文写了一半,老师期待着大家写出完整、生动的文章来。写完后主动修改,因为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
本学期,相小文学社即将成立,欢迎六年级同学踊跃投稿!
【教學随笔】
引爆孩子们自由表达的兴趣点
《写活人物》是我今年为相区老师们做的示范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敏于观察,能大胆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他眼中的世界和人物,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习作。
这节课,我运用“从读学写,读写迁移”的策略,通过赏析热身、猜测人物、现场微习作展示、欣赏微视频、自主拟定作文题目等方法逐步引燃、引爆学生写作的兴趣点。这节课我分四个版块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始的“欣赏名篇,总结写法”板块部分,引导学生欣赏并学习名篇佳作中描写人物出场的方法,习得描写人物方法;在第二板块“人物出场,不同凡响”,教学中,让学生猜测老师的下水文描摹的对象(班上的同学),趁热打铁,读写迁移,进行现场微写作,使他们初步表现并掌握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在第三板块“自由拟题,谋篇布局”中,引导观看微视频《题目——文章美丽的眼睛》,学会拟定有个性有创意的题目,进一步激活学生脑海中习作的因子;课尾“快速成文,自主修改”中,引导学生学会谋篇布局,通过构思选择具体的事例,进一步来写出他一个或多个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此刻的习作可谓水到渠成!短短的交流之后,孩子们奋笔疾书,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写作状态……随后积极主动地分享微写作成果中,孩子们笔下既有校长、门卫的形象描摹,也有老师、同学的生动写照。笔下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出场各有特点:有的人物是说着、笑着出场的;有的人物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的把人物置身于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引得听课的校长、老师们频频点头会心地微笑。从孩子们快乐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自由抒写真情的乐趣。我想绝大多数学生,此刻一定明白了写人可以这样灵动、创意地去表达。这是因为习作对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习作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孩子们我手写我心。
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题目,文章美丽的眼睛》,形象直观,精短高效,从四个角度引导孩子们拟定写活人物一类文章题目的方法。课堂上的拟题来看,他们已经灵活地掌握了方法。对于凤头、猪肚和豹尾的文章结构,以及写后积极主动地修改朗读自己的习作,孩子们也心领神会,积极主动。这与我平日里注重培养孩子们写作的良好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这节观摩示范课,对我来说,无疑有新的突破。我很激动,也很兴奋。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导,充分地调动起了孩子们表达的兴趣,充分挖掘了孩子们的写作潜力。
此刻,我回忆起去年的一节五年级阅读示范课《小桥·流水·人家》之后,引导孩子们写作文的情景:孩子们,我们生在黄土高原,长在相公古镇,你知道代表性的家乡名片有哪些?孩子们很快考虑到青龙山、果园、胡家河、冰挂、相公古镇;接着指导学生拟定好的作文题目——孩子们很感兴趣,一会儿,便出现了很多靓丽且富有个性化的好题目。这一刻,我点燃了孩子们表达的兴趣火花,随即进入自由个性的习作热情中去了。
支教两年里,这样的作文教学唤醒了农村孩子的写作意识,孩子们课堂上表现出的写作热情和冲动,常常让我感到欣慰,他们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感受。因为有这样的思考和准备,我上课从容淡定,跟孩子们的交流像聊天一样轻松,没有催促和压力,只有引导和鼓励。孩子们精神愉悦,思维活跃,课堂上动态生成,进入了一个生命的磁场。
从事作文教学近三十年了。对于人人避之不及的作文公开课,我有了新的感悟。一节课,一定要突破一点,限时写作、当场交流;课中现场微写作,要引爆落实;课尾要指导延伸,完成整篇写作。教师要扶中有放,点拨引领,疏通思路,让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写作的美好境界,日久天长自然也培养了孩子们读写能力的核心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5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