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小实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加利用,可引导学生从小实验中发现大智慧,并能在科学小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拓创新思维,从中感知科学课堂的魅力,提升对科学探索的好奇与向往,促进个人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基础实验;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红军,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书香小学科组长,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法。(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2-0101-02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必须重视课堂实验在科学课中的重要性。想要有效地推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进步,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自我探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践与观察习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流程的深入探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智慧与真理,实现科学学科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科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且由于科学学科的复杂性与科学实验的烦琐性,学生容易对其产生抵触心理,影响自身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创设简单的实验情境,就能唤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向往与好奇,主动了解并探索相关知识,深入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实验操作流程,有效提升科学学科的学习质量。
  比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蜗牛”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寻找蜗牛,观察记录蜗牛生存地点的环境特征、蜗牛的身形与行动状态等。这种活动探究方式提倡学生深入到实际环境中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蜗牛这个物种的认知。这样,当教师再提议进行后续的蜗牛生活习性以及生存状态观察时,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认真观察蜗牛的饮食、休眠以及排泄状态,既获得了客观知识,也实现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挖掘出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真理与智慧的教学目的。
  二、推进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兴趣,哪怕教师讲得再好,科学课堂也无法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学生获得的科学知识就依然是有限的、不全面的。有鉴于此,想要提升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就应当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探究过程中,细致观察,获得科学实践的体验性快乐。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学习分工,独立的探究任务;既分头进行,也汇总讨论,共同完成教师下发的学习任务,并进行组内整体的实验探究,就实验流程或实验结果进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这就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促进了个人科学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进行三年级实验“蚂蚁”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实验探究。实验在校园内进行,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寻找蚂蚁:要尽可能少地打扰蚂蚁,且在寻找蚂蚁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利用上手头的实验工具——少许面包、放大镜、昆虫尸体以及少量的白砂糖等。根据这些指引,各小组纷纷寻找适合观察的蚂蚁密集场所,随后分别对蚂蚁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比如蚂蚁所吃食物的种类、身体基本结构、运动的形态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学课堂中,给予每个小组充分的组内交流与讨论时间。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们纷纷分享彼此对蚂蚁的生活习性以及身体结构等重要信息的观察结果与记录,通过探讨与分析,扩充自己的科学认知和知识储备。最后,组长与组员协作,共同总结出一份较为全面的蚂蚁观察信息记录。这种小组间的共同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验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三、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对真理与智慧的探知能力
  随着新时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的重要任务。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徜徉于美妙的科学殿堂之中,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和精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重视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加强认知,提升自己的科学探究与运用能力。
  比如,三年级科学课程的实验探究“它们吸水吗”,就很适合教师用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本节课主要是探寻影响材料吸水率的因素,教师应为学生准备好厚度与大小都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以及木片等四种实验材料,还有水、滴管及放大镜等这样的实验必备工具。实验要求学生用四种不同的材料与水进行反应,观察其不同的反应现象,掌握每种材料的吸水率。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很快便能发现,纸和木头的吸水率分别排在一、二位,而塑料与铁的吸水能力则排在最后两位。教师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提问,提问时需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会初步认定,由于材料构成中间具有比较多的空隙,因此纸和木头具有一定的吸水率。然后教师再通过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散思维,对纸的整体构造进行开拓性联想,学生便会联想到该物体的构成中可能存在有某种能与水相结合的物质这一结论。
  教师正是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搭建思维之桥,给学生做好课堂引入、深化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的。而学生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有效地开拓了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提升了探究能力,保证了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
  四、通过实验的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观察是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体验科学的基础。想要提升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发现真理与智慧的能力,教师首先就应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只有通过观察,小学生的科学潜力才能被激发出来,也才能收获科学知识。教师通过在教学实验中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训练并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比如,在进行三年级科学实验探究“砖和陶瓷”时,为探究两者的物理特性,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砖、陶瓷等实验材料,吸管、水以及铁钉等实用工具,最重要的还有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不同黏土。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对砖与陶瓷的加工流程進行细致观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黏土是松软的,但在烧过之后却变得非常坚硬?学生通过对实验流程的观察,可以大致总结出正确答案。教师通过一系列有指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的细致观察,而通过观察,学生便能发现存在于科学实验中的真理与智慧,保证了科学课堂的最佳教学效果。
  五、总结
  总的来说,想要使学生善于发现实验中所存在的科学真理及智慧,就要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创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对科学探究的参与度,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小组合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验探究中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科学素养的提升,使科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静伟.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一卷),2016.
  [2] 周洪健.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J].学苑教育,2015,(16):7.
  [3] 刘景武.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3):76-77.
  责任编辑   袁静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