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游褒禅山记》中浅析王安石的进取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王安石,北宋重臣。历史对其变法褒贬不一,《宋史》[1]将其以“奸臣”入传。但他本人的文学造诣却历来受人称赞,为诗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王荆公体”;作文拟古,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足见其才高。而《游褒禅山记》[2]是他追憶辞官归家途中所游褒禅山的散文,写景之中兼有议论,行文中体现其不流于众人激流勇进的精神,与他为官多年力倡改革的决心相契合。本文拟从《游褒禅山记》着眼,以王安石的官场浮沉为线,试分析王安石的锐意进取意识。
  关键词: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改革;仕宦;进取
  王安石少年成名,宋史记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因文学才华深受欧阳修等前辈的赏识,随之声名鹊起。从二十二岁授校书郎到六十六岁卒于江宁赠太傅,近四十五年驰骋官场,从地方到中央,始于淮南一路北进,铿锵有力走过一生。[3]
  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势,内忧外患的政权,饱学之士为国家危难寝食难安。王安石以一己之躯,坚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决心,拉起变法的大幕。明知变革艰难,前车之鉴如商鞅、晁错皆为变革牺牲;明知反对者甚众,同僚亲友如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王安国等。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中,王安石他积极与反对声音抗争,这与《游褒禅山记》中体现出的个人生活态度吻合,“世之齐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矣。”这篇写于至和元年(1054)的山水说理散文,更是为日后他要重整河山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
  一、仕宦经历考察其心性
  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的眼界和气度大多离不开社会的打磨。战国群雄并起的局势,诞育出商鞅和赏识他的主君。而北宋江河日下的国情也为王安石的挺身而出做好了铺垫。王安石弱冠及第,少有文名。
  1.执政利民,心恤悲悯
  二十二岁授校书郎签书淮南判官厅公事为职业七点,之后的三年一直在淮南任判官。二十六至二十九岁,大理评事知鄞县。三十一岁任殿中丞,通判舒州。三十八岁之前,一直在地方任职。在基层工作的十五年里,他“属民使浚渠川”,“开运河”,亲历百姓疾苦,了解民生实情。旷日持久的工作经验为日后“青苗法”提供了依据。亲眷的相继辞世也让其饱尝人生离别之苦,更加怀有慈爱悲悯的心态对待治下子民。正是这段时光,让王安石日后站在了弱者角度去制定变法新政措施,大大伤害了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
  2.送使北归,心怀愁绪
  王安石三十八岁改任祠部员外郎,在任三年,他曾奉皇命送契丹使节北归。北宋与辽两国虽定下“澶渊之盟”,辽国的狼子野心却一直在膨胀。尤其在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加给其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奉旨送使,心中自是悲愤。王安石有序云:“某被敕送北客至塞上,语言之不通,而与之并髻十有八日,亦默默无所用吾意,时窃咏歌,以娱愁思当笑语。”[4]
  3.身居高位,心存国事
  王安石四十二岁任刑部员外郎,次年仁宗崩,转尚书工部郎中。四十四岁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四十八岁入翰林,六十一岁进荆国公。十多年间,王安石一步一步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谋划实施推行,尝试改变民生,匡扶国本。尾大不掉的朝堂现实,最初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社会理想,最终在官场主义下扭曲成为“与民争利”。变法惨淡收尾,让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心力交瘁,卒于江宁,时年六十六岁。
  二、体悟《游褒禅山记》的思想内涵
  《游褒禅山记》一文写于至和元年,此时王安石刚辞去舒州通判一职,归家途中游于安徽褒禅山。全文追忆三月前观山之景,观山情满于山外还保蕴自己的反思,全文不长,却立意高远,旨归甚深。将人人都去过的景点,体会出自己独有的感悟,而这些感悟构筑成此文的灵魂,指引王安石日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同时,也成为影响后学的醒世名言。
  1.有志者,事竟成也。
  李白有诗云:“劝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5]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也表达了“世之齐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矣。”寻访名山大川或是成就千古伟业,立志是极为重要的。志当存高远,有了志向的鼓舞,遇见阻碍时,都不缺坚持向前的毅力。王安石的这一句感慨,可以看到其思索之高远,人生的前进也如同登山,平坦开阔的道路上注定没有绚烂的风景,反而人们都不止步不前的危险之处却盛开着稀见的花朵。王安石鼓舞自己,要定下志向,并为实现志向不懈前行。
  2.尽吾志,可以无悔矣。
  杜甫观泰山时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当立志爬上山顶时,美景尽收于眼中。而路途中艰辛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升华,攀登者的付出也得到了他人的认可。但是王安石却为有志但却未能成功登顶的人考虑,他说:“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在王安石的观山收获中,最值得钦佩的在于此。他认为人一定要为志向拼尽全力,即使最后结局并不成功,但这个过程就是值得尊敬的。他这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意识成为鼓舞无数仁人志士的信条,时至今日已然闪耀其智慧的光芒。笔者反复诵读揣摩其深意,越发敬重王文公品性。在其所处时代,王安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力排众议,详细谋划救国强兵的每一步,冲破层层困难阻碍,积极尝试改革的勇气难能可贵。
  3.深思之,慎取也。
  岑参在《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一诗中写到:“莫辞冒险艰,可以裨节制。”[7]岑参鼓励狄员外不要害怕冒险,冒险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收获。冒险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是前提是要勇敢质疑失败。而这种质疑的精神,在《游褒禅山记》中也有体现,“余于仆碑……,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任何事情都不能仅听前人经验而失去自我思考,一味因循旧例,只会加速走向衰亡。王安石出于质疑的态度提出变革的需求,冒险实施新政措施,他曾以一己之躯,肩负振兴国运的重担,却遭到了保守党无尽打压。而这场失败的变法对于历史而言意义却极为重大,成为继商鞅变法之后最为彻底的变革。
  三、小结
  《游褒禅山记》所写褒禅山,历来为释家名山。在众多写褒禅山的诗文里,惟王安石此文最见风骨气韵。带着深远的思考,将说理与写景有机结合,亦将此文可看成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剖白。而笔者也仅从王安石仕宦经历着眼,以《游褒禅山记》的内涵入手,浅层分析出性格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也因为其鲜明的性格,才能让王安石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大家。
  参考文献:
  [1]《宋史》,元脱脱等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王安石全集》,宋王安石著[M],沈卓然编,上海:大东书局,1935
  [3]《新编王安石年谱》,高文、高启明[J],河南大学学报,1992
  [4]《临川先生文集》,宋王安石著[M],四部丛刊景明嘉靖刻本
  [5]《李太白全集》,唐李白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萧涤非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岑嘉州诗笺注》,唐岑参著,廖立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者简介:金瑜晨(1993.6-),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学及文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039.htm